支書與村民親如一家——電影《咱們是親人》親切感人
一位與血癌搏斗了整整20年,卻始終堅持在工作第一線的基層干部,是怎樣帶領一個曾經“一窮二亂三散”的貧困山村走向現代化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周臺子村黨支部書記范振喜的感人事跡,讓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康麗雯萌生了創作一部電影的想法。經過幾個月的深入采訪和艱苦創作,向黨的十八大獻禮重點影片《咱們是親人》的劇本應運而生。
為了再現一個鮮活的范振喜,曾經創作過《大決戰》《驚天動地》等主旋律電影的康麗雯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進周臺子村,讓自己融入范振喜生活的環境中去。“初見范振喜,我覺得他并不像個病人,反而看起來紅光滿面。但接觸了一段時間后我才發現,原來他身邊常備著十幾個藥瓶,每天要吃18種藥。由于身患多種疾病,所以他連坐得久一點都會感覺非常難受。”康麗雯說,“就是這樣一個健康狀況很差的人,20多年來竟然一直奮戰在基層工作第一線。是什么力量支撐他堅持下來的?只有弄清這個問題,《咱們是親人》這部電影才會真實感人。”
于是,在范振喜繁忙工作的間隙進行采訪,便成了康麗雯在周臺子村生活的常態。一天,范振喜表情平靜地對康麗雯說:“我在周臺子村最困難的時候當上了支書,但剛做了一點事情就得了病。那時鄉親們并不富裕,卻都給我捐錢治病,而在我生命垂危不能競選時,所有鄉親都投了我的票,讓我再次當選——這就是一種信任。我是把大家對我的信任,變成了責任。”
范振喜的一番話點醒了康麗雯,她借此找到了創作的方向。“不認識范振喜的人,也許會覺得他的事跡不真實。但當你與他相識、走進他的生活之后,就只會感覺到一種崇高——他的感染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連生活在他周圍的人都不得不以更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康麗雯說,“《咱們是親人》就是要通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去表現范振喜的那種崇高。”
在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電影《咱們是親人》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也對影片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指出,《咱們是親人》敏銳地表現了當下中華民族精神生活中最關鍵的一個核心問題,即黨群關系問題。“影片不僅表現了范振喜和家人是親人、與村子里的鄉親是親人,更通過生動鮮活的故事表達了黨和人民是親人的核心觀念。”仲呈祥表示。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則認為,《咱們是親人》最大的特色在于人物塑造十分成功,范振喜的黨性、工作能力和責任感被有機地統一在一起,使這個有血有肉的基層干部形象飽滿而深刻。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