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演員的品牌號召力——《二次曝光》的營銷范式
《二次曝光》已是李玉與范冰冰繼《蘋果》《觀音山》后搭檔合作的第三部影片,在近年來的中國影壇中,這種導演與演員之間的默契顯示出一種難得的欣喜。當眾多導演和演員還在不斷通過一部部影片來校正自己、尋找知音、修煉更為成熟的表達風格和配合機制時,李玉與范冰冰已經在中國電影坐標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對于一位致力于文藝片創作又不放棄對票房爭取的女性導演來說尤為不易,《二次曝光》在金秋的銀幕表現足以說明,李玉與范冰冰在這種日臻成熟的合作機制下踏出了更為堅實的一步。
《二次曝光》身披“幻覺型電影”的外衣,以低成本的制作規模躋身競爭激烈的十月檔期,起初并不被看好。熟知范冰冰前作的觀眾很容易從前期的宣傳中看出,這部影片無外乎又是范冰冰的一場個人秀。被貼上“個人秀”標簽的影片固然可以憑借影星的影響力吸引數目可觀的擁躉,但同時也容易讓那些對此影星并無好感的觀眾心生厭惡,進而對影片真正的水準產生質疑。因此,對于一部有著鮮明的明星賣點又致力于在商業院線有所收益的影片,影星不能成為全部的保障。《二次曝光》因而在類型上尋找了巧妙的空間。實際上,所謂的“幻覺型電影”本身就是一個生造的概念,不過是將影片情節的核心要素“幻覺”提煉了出來,成為貼在自己臉上的標簽。而整部影片中,融合了懸疑的成分、驚悚的效果、心理的因素以及情感的串聯,在類型上的模糊性,反而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個理由——他們太想知道影片究竟講了怎樣的故事。
而對于影片的核心競爭力——故事來說,《二次曝光》也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在影片前半段,編劇花了很大力氣,講述了女主角宋其如何因為自己的閨蜜與男友私通而殺死閨密這樣一個平庸且狗血的故事。在宋其誤撞死警官之后,她向警局打去電話準備坦白一切,編劇則在此處突然將之前的敘事全部推翻,將之歸為宋其幻象中的假象,之后通過一個日記本娓娓道來的往事才是真實發生在宋其生命中的人物和事件。一個因為童年目擊死亡遭受陰影并在成年后易于產生幻覺的人物邏輯就此倉促地搭建了起來。表面看來,敘述者似乎營造了一種懸念迭生的感覺,實際卻難以經得起推敲。影片前半段一連串具體的事件在沒有多少鋪墊的情況下,忽然就被以“幻覺”的理由全部推翻,歸為不存在的假象,真實情節又再起爐灶,這實在難以令人信服——幻覺的力量乃至于此乎?一個在影片中長期與女主角同居、共事的男友說不存在就不存在?殺人、毀跡、埋尸、逃跑、撞人等這樣具體的行為怎可能被幻覺構想得如此清晰如真?這都未免編織得太過草率。須知,電影的情節需要嚴密的邏輯來建立它的信服度,幻覺不能成為解釋一切的良藥,《二次曝光》找到了一個巧妙而吸引人的切入點,卻沒有能力講好一個完整可信的故事,不得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好在,范冰冰出色的表演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影片在敘事上的缺陷,范冰冰飾演的女主角宋其,其職業是一名整形醫生,目睹了一個又一個在外貌上“變異”的整形者,這就為她心理上的“變異”提供了理由。在宋其“殺死”閨蜜后,她的心理處于極度緊張和脆弱的狀態,范冰冰恰如其分地演繹了這種微妙的心理——既佯裝鎮定,又六神無主。導演采用了大量晃動的拍攝和夸張的影像語言渲染了心理情緒,范冰冰在美麗干練的醫生與神經質般的謀殺者之間來回切換,憂郁的神情和迷離的眼神流露出無盡的凄慘之美,在彰顯其個人魅力的同時,也在其業已穩固的表演風格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二次曝光》作為一部3500萬元的小成本影片,在十月檔期能夠斬獲超過一億元的票房,其商業上的成功不可否認。實際上,《二次曝光》也成為同期上映的唯一一部賺錢的國產影片。可見,盡管《二次曝光》在影片本體上尚有諸多問題、盡管它的故事依然逃脫不了機械移植的模式化套路,但在一味迷信大片的國產電影熱潮中,《二次曝光》似乎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冷思考——它是否可以成為一個范式,既擁有足夠的吸引力讓觀眾在影院坐下,又具有足夠的驅動力創造商業價值。這樣的范式,既是導演、演員品牌價值的體現,也是二者保持長久合作與默契的基礎。
其實,《二次曝光》的故事并不難模仿,而且極易被超越,大多數走入影院的觀眾實際上并不糾纏于故事合理性的推敲,故事的細節也很快會被觀眾忘卻,他們在乎的是影片的整體品貌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鴻篇巨制的大片可望而不可及,而《二次曝光》這樣的作品在演員個人魅力、影片整體風格和商業現實利益之間實現了較好地融合,或許可以成為更多青年導演開拓電影之路的一種參照。其些許缺失,也為后來者的進步提供了長足的空間。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