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膩有余 辛辣不足 ——看《危險關系》的第12個版本
在國慶檔上映的幾部國產影片中,盡管《危險關系》的票房成績并不出色,但對于影迷級的電影觀眾來說,它仍然是一部有意義的作品——其特別之處,不在于韓國導演許秦豪的執導,也不在于張東健、張柏芝和章子怡的同臺出演;而是它改編自18世紀的法國小說《危險關系》,一度被列為禁書,解禁之后成為影視界的寵兒,有多個改編版本先后問世;而此番上映的中國版,則是長長名單上的新成員。
一部幾百年前的名著,催生了眾多不同時間和文化背景下的影視作品;如果能夠集齊所有版本比較一番,也是一樁很有趣味的事。
小說《危險關系》的作者是18世紀法國一位名叫拉克洛的職業軍人。他出身貴族卻思想激進,因為軍旅生涯的不得志而寫出了這部作品。全書在寫作手法上明顯模仿了盧梭的《新愛洛伊絲》,由梅特伊侯爵夫人和瓦爾蒙子爵之間的175封書信組成。不過,《新愛洛伊絲》歌頌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純潔感情,而《危險關系》則恰恰相反:書中兩位主人公,一個是情場老手,一個是花花公子,他們是曾經的情人,如今仍然是彼此最信任的人;在巴黎的上流社會,他們像追逐獵物一樣追逐愛情,又像戲弄獵物一樣戲弄愛情;他們以嘲弄通行的道德定律為樂,定期通過書信來交換心機、分享秘密。
如果單看《危險關系》所講述的故事,其實很庸常:梅特伊侯爵夫人的情人要結婚了,出于嫉妒,她請瓦爾蒙子爵幫忙把那位不幸的未婚妻勾引上床,以此來羞辱負心漢。誰知瓦爾蒙子爵對涉世未深的少女毫無興趣,他已經看中了貞潔虔誠的杜維爾夫人。得知瓦爾蒙改了口味,梅特伊驚訝之余和他打賭,約定如果瓦爾蒙能夠得手,就可以重新贏得她的身心。事情的發展卻漸漸超出了所有人的控制,瓦爾蒙竟然愛上了杜維爾夫人,最終在這一場風月賭局里,沒有人全身而退……
在梅特伊侯爵夫人和瓦爾蒙子爵優雅的外表下,潛藏著顛覆社會規則的洶涌暗流。這才使得整部作品既迷人又危險:小說出版之后大受歡迎,一時洛陽紙貴,在作者生前就印了至少50版;而當時的統治者卻將該書內容視為“傷風敗俗”,拉克洛因此被捕入獄,小說也被列入禁書,直到二戰結束之后才重新獲得認可。
眼下正在上映的中國版《危險關系》,故事被移植到了1930年代的上海,亂世中的紙醉金迷,倒是與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浮華奢靡有相通之處。影片照貓畫虎地復制了原著的故事主體,看得出在拍攝和制作上花了很大功夫,色彩、道具和鏡頭傳遞出的精致和曖昧氣息都足夠到位。
然而,與原著相比,該片在銳度上明顯有些泄氣。張東健飾演的男主人公謝易梵被塑造成一個渴求真愛的花花公子,他遇到了“獵物”杜芬玉,被后者的純潔高貴所打動,然后功力盡失,轉型成了深情款款的好男人;而他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還不自知,為了在賭局中勝出而向杜芬玉提出分手,之后痛不欲生,最終死在杜芬玉的樓下——看上去就像一出俗套的愛情悲劇。
這種差別,恐怕是因為影片對于“陰謀”這個元素處理得過于簡潔。在原著中,梅特伊和瓦爾蒙之間的惺惺相惜,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們對人性弱點共有的深刻體察和巧妙利用。兩人在書信中交流著各自炮制丑聞的心得,并樂此不疲;而他們的陰謀與心計,也成就了原著最為核心的環節——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但在這一版同名電影中,改名為謝易梵和莫婕妤的男女主人公足夠有趣卻不夠邪惡;編導用感情戲置換了原著中濃墨重彩的復仇、誘惑與墮落,把大量時間花在了謝易梵對杜芬玉的追求上,以至于只能匆匆收尾;影片也最終止步于甜膩有余而辛辣不足,只是養眼而已。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