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小劇場成為都市新時尚
小劇場戲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劇照。 王振/CFP
1982年9月19日,著名導演林兆華在北京人藝排練廳演出了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中國小劇場戲劇自此誕生。
30年過去了,而立之年的小劇場戲劇,如今在京城已成燎原之勢。小劇場戲劇,以較高的上座率引領都市文化白領階層的文化消費方向;以豐富的表演形式,吸引著廣大都市青年;以緊貼時代生活的題材,解讀都市人的喜怒哀樂;以時尚與流行的語言,與都市青年互動交流——小劇場戲劇,已成都市新時尚。
由先鋒到商業
我國小劇場戲劇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發展起來的,最初表現為戲劇觀念和表現手法上的大膽革新和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相對謹慎,而不是像西方的小劇場戲劇那樣反主流、反傳統、反社會、反商業化。
歷經30年的發展,小劇場戲劇從最初的實驗先鋒色彩濃厚,逐漸發展成非典型性實驗戲劇和商業性戲劇占主導地位的格局,其演出具有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貼近現實等特點,并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商業化運作。據統計,2011年,北京小劇場演出總量為249臺2142場,占全市總演出臺數的16.16%,超過大型演唱會,僅次于大中型劇場排在第二位。
30年間,小劇場戲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琥珀》、《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等,以其獨具個性的創造力和多元化的藝術風格而引人注目。林兆華戲劇工作室則創作出在劇場美學上有獨特品格的作品,如《哈姆雷特》、《羅慕洛斯大帝》、《浮士德》等,在國內外引起廣泛討論和高度贊譽。在這些作品中,林兆華不僅表現人在社會的處境以及他對生命的態度,同時也試圖探索屬于中國當代戲劇獨有的導表演方法。女導演田沁馨的《大家都有病》、《紅玫瑰與白玫瑰》、《明——明朝那些事兒》、《夜店之天生絕配》等,以當代藝術觀念和東方美學相融合的舞臺呈現,強調肢體表達和詩化語言融合的表演,復雜的時空結構,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
數量增長的同時,北京小劇場話劇的質量也在穩步上升。導演林兆華感慨地說:“現在有很多作品,都比我當初的《絕對信號》要好。”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