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1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13日),文化部部長蔡武做客中央臺時談到,要為藝術家創造良好和諧的環境,促進文化的百家爭鳴。
的確,現在我們的文化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絢爛景象。以前不少文化產品雖然好,但總有在廟堂的感覺,普通群眾看不見也摸不著。就拿話劇來說,以前總覺得看話劇是很高雅的事兒,不過,這幾年,話劇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尤其是時下很流行的小劇場話劇非常貼近群眾,符合普通人欣賞的口味。
很多百姓在茶余飯后,走進了小劇場。不但增加了藝術審美力,也緩解了自身的壓力。小劇場藝術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大趨勢。
在這方面,有著60年歷史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這幾年做出了很多的嘗試,從具有開創意義的《絕對信號》,到叫好叫座的《非常麻將》、《論煙草有害》、《性情男女》等等,人藝在小劇場話劇方面走在了前列。
昨天(13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院長張和平接受中央臺記者張棉棉的專訪,暢談了他對未來話劇市場的看法。
如今,源于西方的小劇場話劇已經變成了席卷中國話劇界的一陣狂潮,尤其是1995年北京人藝小劇場建成后,小劇場話劇更是以勢如破竹之勢不斷前行,文化部部長蔡武昨天做客中央臺,說起小劇場話劇,言語中都是鼓勵。
蔡武:小劇場話劇,像人藝以及北京市幾個著名小劇場我也去過好多次,而且看了之后我得出一個想法: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鼓勵、保護、引導小劇場話劇的健康發展,因為有這種巨大的需求。
有著60年歷史的北京人藝也在小劇場蓬勃發展的浪潮中嘗到了甜頭。院長張和平坦陳,現在實驗戲劇的票房的確可觀,這主要因為受眾大部分是年輕人。
張和平:青年是消費的主體,這是不爭的事實,四、五十歲以上的拉家帶口的,恐怕讓他拿出幾百塊錢來是不大可能的,他首先還得要生存和生活。
"小劇場"雖然場地小,并不意味著內容少,張和平以國內30年前出現的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舉例,這樣的實驗戲劇同樣可以展示深厚的文化積淀。
張和平:導演是林兆華,無論從編劇和導演都是大家。應該說小劇場話劇并不是一個大與小,人多與人少的概念,它其實無論從創作的方法到和觀眾的交流、時空的變化,都會有很多的不同,為什么在人藝這么一塊土地上能夠誕生小劇場話劇?這是它的必然,像一些創新,它在繼承當中如果沒有一個豐厚的功底和土壤,是誕生不了的。
小劇場可以做大文章,甚至話劇《茶館》也可以創新出其他版本,但從感情上說,北京人藝應保留最原汁原味的一版。
張和平:《茶館》不能,我本人不愿意,文物就是文物。可以排一版其他的《茶館》,但是,人藝首要的任務是要有一版最能夠體現焦菊隱先生導演風格,以及于是之、藍天野、鄭榕他們表演風格的這么一個東西,這是一種歷史的責任。
在這位已經花甲的老院長心中,實驗話劇和傳統話劇未來都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但最好的話劇仍然是《茶館》,這一點至今無人能超越,目前《茶館》已累計演出637場。張和平說,《茶館》是人藝不可復制的鎮院之寶,經典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張和平:經典作品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很難從當代認識它,應該從歷史認識。像莎士比亞的很多戲,到現在,上百年還在演,那說明它是好的。文學就是人學,在于對人物入木三分的揭示,《茶館》是寫王利發人物命運的。歸根結底,文學是第一位的,文學的力量在于思想的深刻和認識的功能。
所謂"慧眼識英雄",人藝能夠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劇本的選擇。讓張和平自豪的是,2011年,他們選中了莫言的《我們的荊軻》。那時莫言還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單是這部作品本身就吸引了張和平。不僅當年這部話劇一票難求,今年2月,《我們的荊軻》還首次登臺國家大劇院,也就是在這里,張和平和莫言約定,再給人藝寫一部穿越劇,目前方向已經確定,名字暫不能透露。
張和平:《我們的荊軻》是把歷史戲寫成了一個現代戲,用時空穿越人們的認識。下一步作品,可能是2015年的一個故事,希望把未來的事,寫成歷史戲,這個戲更具有它的歷史感和認識功能。也是反向思維。文化藝術在于創新,找到一個更別致的切入口,像(莫言)這樣聰明的人,會采取比較聰明的"與眾不同"。
不過,作品經典,票價過高、無人欣賞也白搭,那么,現在票價還有下調空間嗎?
張和平:你所說的空間顯然是存在的,定價高,沒人買,自然而然就會下來了。就話劇來講,全國只有兩家沒有轉企改制,一個是國家話劇院、一個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幾年來,北京人藝有216場公益性的演出,票價是10元到40元。它作為國家的話劇院,應該有這種擔當,使學生能夠進得去劇院,因為培養了話劇的觀眾就是培養了話劇這門藝術,這是不矛盾的。
在很多傳統藝術,包括京劇都遭遇票房尷尬的今天,話劇卻異軍突起,甚至包括陳佩斯等知名影視或小品界演員都將目光轉向這里。張和平解釋說,原因在于相對其他藝術形式,話劇更適于表達現代生活,反映思想的深刻性,同時,這也是當前文化大繁榮為話劇發展提供的一個全新的機會。
張和平:對于話劇的春天,我們還是充滿期待。就像現在的春天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