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即將消失的職業之六——手工制墨人
在恒溫板上把翻打后的墨馃搓成徽墨丸,搓時要用手勁按、捺、推、收
入模后的墨用螺栓壓榨機擠壓后,待冷卻定型才能脫模,脫模的墨經修邊后送入晾墨場翻晾
根據客戶的不同定制要求,刻制不同的模具
晾墨場要求保持恒溫恒濕,避免陽光照射,晾墨要勤翻,以防墨坯收縮不勻而變形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徽州的績溪縣、屯溪區、歙縣三地為徽墨制造中心。
“天下墨業在績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績溪有其二——績溪人汪近圣、胡開文,尤以胡開文名冠海內外,久傳不衰。
古代制墨分造窯、發火、取煤、和劑、成型、入灰、出灰、試磨八道工序;現代制墨分煉煙、和膠、杵搗、成型、晾墨、銼邊、洗水、填金、包裝九道工序。
煉煙:煉制松煙的煙窯就山勢斜臥于山坡,煙煤附于窯壁,冷卻后掃下。古時還有立窯,高丈余,肚大口小,上覆五斗甕,今不用。煉制油煙的煙房需密閉不透風,用燈草點燃油燈,每盞燈上覆一瓷碗,煙熏在碗里。現代用點煙機煉煙。
和膠:入料之前,煙煤需先漂洗,并用四十目篩清除雜質,膠的配比應按煙料粗細、膠質優劣、制作時令、銷售地區等因素酌定。
杵搗:所有的制墨原料和膠以后,要竭力攪拌均勻,然后杵搗。古時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搗時如干燥粘杵,可反復灑少許中藥汁,直至搗勻搗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厭搗之說。
成型:杵搗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錘翻打。中檔墨翻打八次,每次謂之一折,每折24錘,高檔墨折次遞加。翻打后的墨馃,按墨模式樣稱準重量分成小馃,在恒溫板上搓成墨丸嵌入墨模,搓時要用手勁按、捺、推、收。入模之墨置于坐擔下,以墨工自重壓平正。
現在,老胡開文墨廠除2兩以下墨用坐擔外,余皆用螺栓壓榨機代替坐擔。既降低了墨工體力消耗,又提高了產品質量。擠壓后的墨待冷卻定型才能脫模,夏令脫模時間長于冬令。脫模的墨經修邊后送入晾墨場翻晾。古代制墨入爐灰脫水,現代墨廠均以室內晾干為主。晾墨場要求保持恒溫恒濕,避免陽光照射,風大要關窗,梅季要促進空氣流通。晾墨要勤翻,以防墨坯收縮不勻而變形。另外,還要根據墨錠的大小決定晾墨時間的長短。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