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弦意中感受閑逸 ——作曲家王丹紅談《弦意嶺南》的創作
前不久,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的“粵韻飛揚——廣東省民族樂團音樂會”上,青年作曲家王丹紅創作的一曲《弦意嶺南》因其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悅耳動聽的旋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起王丹紅與廣東民族樂團的淵源,早在7年前就開始了。那時她還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一名研究生,接受廣東民族樂團的委約,完成了她的第一部民族管弦樂作品《云山雁邈》。初次嶄露頭角,就讓她獲得了文化部第十二屆民樂文華大獎并成為了她的成名之作。七年之后,她已經成為代表文化部在新疆木卡姆藝術團掛職的援疆干部。在新疆從事當地民間音樂研究的她又一次接受了廣東民族樂團的委約,創作一首具有嶺南音樂風格的二胡作品。
談到這次的委約,王丹紅說:“我很珍惜與廣東民族樂團的合作緣分,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懷念之情。七年之后的再度聯手,也讓我的心頭有了一絲沉甸甸的壓力。如何再為他們量身打造一部充滿地域特征又有強烈時代美感的作品呢?”王丹紅一直在思索。身處新疆,在充分感受了當地極富魅力的西域文化之后,廣東音樂清麗婉轉的個性就更加涇渭分明了。于是王丹紅決定,創作一首能展示一幅溫婉動人、清新淡雅的嶺南畫卷的作品。二胡的可聽性、旋律性很強,很唯美,有訴說感,她特別希望用二胡的優美的琴聲,如歌如泣地訴說一個故事,在音樂中品味一種閑情逸致。
在作品的創作構思上,王丹紅表示:“《弦意嶺南》一改我以往音樂輝煌大氣的曲風,追求嫻雅逸致的情調,品味灑脫細膩的嶺南風情。音樂貫穿著唯美的旋律與動情的訴說。旋律的素材主要借鑒了《平湖秋月》《落水天》兩首家喻戶曉的廣東音樂。雖然音樂的素材來自于民間,但這首作品的曲風卻充滿了高貴典雅的質感,對民間音樂進行了較大的提升。這就更加符合作曲家所追求的土風升華的審美情趣。這首作品在北京首演后,得到了樂界同仁的一致好評?!?/p>
對于委約作品這種目前常見的創作形式,記者也與作曲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針對目前民樂新作品缺乏、演出曲目陳舊、委約作品曇花一現等問題,王丹紅認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歷經幾代民族音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民族音樂的發展狀況已大為改觀。60年來的積累,給今天的音樂創作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提出了繼續發展的需求。面對新時期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藝術發展浪潮,中國民族音樂創作應當有新的作為,需要有更多的適應新時期時代精神的作品問世,引領先進音樂文化的發展、改變創作滯后的被動局面。面對音樂文化市場與觀眾的需求,中國民族音樂創作需要更有親和力、更加富有高雅藝術品味并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的作品,真正意義上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一部委約作品的成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一是作曲家的創作,由于有了更多職業作曲家的加盟,才能創作出具有較高水準的作品;二是委約方向作曲家所提出的要求,例如對作品規模、題材、體裁、風格等方面的客觀約束;三是演奏家們對作品的喜愛程度和樂團后續的推廣,作品的生命力是和上演率密切相關的。更多的人有機會聆聽或者演奏這個作品,才能使作品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如此看來,《弦意嶺南》這部委約作品是成功的。作曲家在滿足樂團的要求,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追求個人藝術審美的追求,并找到二者完美的平衡點,這就為委約作品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樂手們以及觀眾對這首作品的喜愛程度,為這首作品的流傳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鑒于上述幾個方面,記者相信,《弦意嶺南》將必然成為廣東民族樂團的保留曲目,在舞臺上綻放光彩!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