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由心生 ——我如何塑造郭明義
自2011年3月,話劇《郭明義》上演至今,我們把“當代雷鋒”郭明義的愛心精神傳遞到全國的十多個省市,并在近150場的演出中,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一致好評。觀眾被郭明義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打動。而我,作為郭明義的扮演者,不僅要做郭明義精神的傳播者,更要用自己的行為做一名踐行者。“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郭明義質樸的語言已經是我人生的座右銘。在一年零六個月的演出中,是郭明義的精神感染著我,激勵著我,讓我頂著壓力,克服困難,完成人生的自我挑戰,自我超越。
英模人物難演,活著的英模更難演。要想塑造一個真實的郭明義,必須了解他,走進他。著名表演藝術家也是這部戲的導演宋國鋒帶領我們到鞍山齊大山礦,跟郭明義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郭明義為了給我增加信心,把他的安全帽和一身工裝送給了我,我們徒步行走在礦區的盤山路上,體驗礦區生活。我們走訪了他的工友、鄰居,接觸了他的家人。我們促膝而坐,用心交流。郭明義的熱情、陽光、直率讓我們很快融合在一起。我們親切的稱呼他:老郭。老郭家并不富裕,卻資助了好多貧困學生和有困難的人,甚至幾次把家里的電視也捐了出去。他做的這些事卻不被有些人理解,有的人說他出風頭、想出名等等,老郭感到特別郁悶,講到這,他哽咽了,我被眼前這個真實的漢子感動得潸然淚下。在共同生活的幾天里,我直面感受這位“當代雷鋒”的感人故事,受到的震撼更為直接和強烈。
真誠、質樸、熱情是郭明義的本質。話劇《郭明義》沒有跌宕的情節,也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導演把塑造人物的核心放在一個“真”字上。以真實的情感塑造真實的郭明義。為了“真”,我吃不下,睡不著。為了“真”,我每天行走于單位、家里,減掉10多斤的體重。在排練場里,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心里裝滿了劇情、臺詞、調度。詩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心里有著真實的情感,表現出的東西才是真實。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一位孕婦急需血小板救治的時候,老郭匆匆趕到醫院……汩汩的鮮血挽救了新的生命。老郭疲憊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而作為演員,我同樣感受了這激動的時刻。只有來自真實的體驗,才會有真實的感受,繼而塑造真實的郭明義。劇中,當老首長問他:“你做這些事,有那么多人不理解,我想聽聽你是咋想的呢?”郭明義說:“我真的沒想那么多,也更沒想那么高。我就是個普通黨員,看到有的人挨凍,有的孩子上不起學,有那么多病人急等著輸血,我心里就著急,就不好受。我吃不好,也睡不著,一天到晚總想著這些事,等到盡我所能幫助了他們,我心里就特別的快樂,特別的幸福。”這些樸實的語言、真實的情景體現了郭明義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就是這些語言和情景一次次打動了觀眾的心,敲擊著人們的心靈。
每一次的演出,對我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作郭明義精神的傳播者和踐行者,是我的宗旨。這部戲的演出時間安排得非常緊張,這個戲,我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臺上,沒有時間喝水,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由于過度勞累,我腰間盤突出的病復發了,疼痛難忍,生活瑣事做起來都非常困難。怎么辦,觀眾的期盼就是我不能放棄的理由,最后我只有擠出演出前的時間靠多項理療和藥物堅持演出。還有,我的手指在一次意外中注入了鋼板和鋼釘,需要再次手術取出,而當時演出的場次都已安排滿,如果我去住院,全組就得停下,劇組停下的后果我心里清楚,耽誤手術的后果我更清楚。最后,我再次放棄取鋼板鋼釘的最佳時期,堅守在我熱愛的舞臺。至今,我的食指因落下殘疾而不能自如的曲伸。做好人難,演好人也不易。要想感動觀眾,首先要感動自己。如果不去體驗郭明義的善良,如果做不到郭明義的真誠,那“情”就不會由“心”而生。
面對觀眾熱情的掌聲,我的付出是值得的。郭明義的演出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在石家莊、上海、南京、濟南等地有許許多多的觀眾在演出后久久不肯離去,他們擦拭著淚水,一次又一次地為我們鼓掌。郭明義本人看完演出后,激動地緊緊擁抱著我說:“你演的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一種精神。”
出演《郭明義》這部戲的過程,是兼顧傳播郭明義精神和提升個人道德品質的過程。我要感謝這個正面向上的角色賦予了我表演上的朝氣,更想借此來呼吁這個社會的每一名成員將郭明義的精神落至實處,讓來自不同崗位的我們,為社會大家庭的和諧,貢獻你我的力量。
(編輯:偉偉)
· | 為夢想鑄魂 |
· | 話劇《王府井》啟動臺灣巡演 |
· | 話劇《活著》受邀將赴德 |
· | 話劇《離婚》:京腔京味兒說“恍惚” |
· | 話劇原創劇本稀缺 借力文學未必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