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拿后宮戲當“職場寶典”
近年來后宮題材電視劇扎堆出現,“狗血”、“雷人”、“胡編亂造”、“抄襲”等負面評價將該題材電視劇拉入深淵。而《甄嬛傳》為后宮劇挽回一些口碑,至今仍在不斷重播。《甄嬛傳》還被稱為是清宮版的《杜拉拉升職記》:第一步,初來乍到學會蟄伏;第二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第三步,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第四步,演技要高心腸要狠。還有觀眾將宮廷后妃排位套用到現代公司的崗位上,出現“研究所版”、“國企版”、“總經理辦公室版”等多個版本。其中有一個版本,稱“太后=董事長,皇上=總裁,皇后=執行副總裁,皇貴妃=人力資源副總或運營副總,貴妃=其他副總裁,妃=業務單元總經理,嬪=總監,貴人=高級經理,常在=經理,答應=主管,冊封=推銷”。
但也有專家指出,不宜將宮斗經驗用于現代職場,這部劇容易造成一個誤區:在職業生涯中必須達到最高點,否則將無容身之地。而這種觀點對初涉職場的員工很可能會產生誤導。從現代視角來看,甄嬛并不是一個成功的職場女性,而一味強調人際關系、走投機路線,不可能在自身專業領域有大的發展。
正如有的評論者指出的,后宮戲不外乎“陰謀”、“情欲”、“血腥”這三個關鍵詞。對此,不少觀眾直呼:“沒完沒了的后宮,沒完沒了的鉤心斗角。這年頭何時能看上溫暖一點的故事。”
后宮戲所兜售的究竟是些什么“寶貝”呢?看過幾部之后,其實不難知道,它們無非表現嬪妃之間如何爭寵上位,而這正是當下人們、尤其是處于職場、官場、甚至家族中人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加之此類電視劇中不乏養眼帥哥、驚艷美女,以及華麗豪奢的服飾、造型,想不吸引眼球都難!然而,此類電視劇所表現的價值觀負面、人心的陰險、人性的丑惡以及隨處可見的歷史錯訛、常識荒謬和俗套劇情設置,終歸還是讓觀眾看出了麒麟身下的那條淺薄的尾巴。有網友以“三俗套”概括后宮戲,我以為是到位的:
一是窩里斗。《后宮》中的萬貴妃使出各種招數讓懷上“龍種”的嬪妃流產。《萬凰之王》中的皇后一上位便給情敵下馬威,勸說皇太后讓情敵殉葬。《甄嬛傳》中后宮嬪妃們明爭暗斗,各類香料、中藥也成了嬪妃們常用的爭寵利器,熏香催情、滴血驗親等手段,可謂步步驚心。總之離開了宮廷家族內部的窩里斗、女人間的爭風吃醋,后宮戲似乎就再無好戲可演。二是口味重。以《武則天秘史》為例,劇中裸戲、床戲、亂倫等重口味戲碼輪番上演。這邊廂,唐國強扮演的唐太宗奄奄一息;那邊廂,余少群飾的李治和殷桃飾的武媚娘開始床邊密語,且按捺不住私訂終身了。而到了斯琴高娃演的老年武則天階段,一段與男寵淫亂后宮的調情戲赫然入目!三是胡編濫造。大臣出入后宮如履平地,惹得嬪妃們春心發動,胡思亂想,甚至滋生私情。隨便哪個宮女,只要被皇上看上,立馬便可封妃。劇中的硬傷也很多,比如《武則天秘史》中武則天第一次見到李世民就自稱武曌。歷史上,武則天稱帝后才以“曌”為名。顯然,這是一處史實硬傷。
曾幾何時,自穿越劇《宮》一炮而紅后,熒屏接連涌現《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等一批改編自網絡小說的古裝偶像言情劇,這些劇集走的是俊男美女和精美服飾的養眼搭配路線,以聚斂人氣,夢幻般的愛情是這類劇的永恒主題。主人公穿著古裝,卻說著現代人的話,做著現代人的事,其感情表達方式比現代人還奔放、還浪漫。有人認為,甄嬛的上位,放在現實社會來看,就是初入職場的女大學生到職場CEO的成長史。因此,《甄嬛傳》的上演,贏得了部分觀眾的熱捧,也被某些職場人奉為職場“寶典”。有的網友還從劇情中解讀出職場的生存法則,認為職場新人入職初期切忌鋒芒畢露,須在最短時間內學會保護自己,韜光養晦,以圖晉升。也許,這種觀點不無幾分道理,但如果將在職場成長的寶押在“韜光養晦”上,而不是正面陽光、努力工作、待人以誠,這樣的職場寶典,是非常陰暗、不合大道的。經驗證明:現實的職場環境不同于清宮戲,它更注重道德情操、理想信念、職業能力、實際貢獻等等硬指標。作為職場“菜鳥”,首先應該建立清晰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并且保持樂觀積極、努力進取的良好心態,使得自己的業務能力、快速學習能力、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得到全面發展,這才是人的進步之根本。
后宮戲是對宮廷生活的一種解讀,此類題材當然不必設為禁區,關鍵是創作者選擇怎樣的切入角度。現在擁擠于熒屏的不少后宮戲,恕我直言,往往以厚黑為特征,陰暗而冰冷,張揚人與人之間的交惡,缺乏作為大眾文化主流的電視媒體給人以向上的力量。嬪妃間見面就掐,且一定要斗個你死我活,甚至不惜拋棄親人、孩子的性命,完全喪失了女人的母性與人性,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同是關注宮廷生活,與國內后宮劇濃墨重彩描繪后宮權謀絞殺迥異的是,韓國宮廷劇《大長今》主打青春勵志主題,將一個女人的奮斗歷程作為敘事重心,刻畫人物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充滿青春激昂的命運,如此,令宮廷劇《大長今》迅速紅遍全亞洲,且至今保持著歷史類韓劇的最高收視紀錄。該劇對韓國民族文化的推廣,比如對韓國飲食、醫術、器樂、舞蹈等元素的宣揚,也往往從正面切入,給觀眾以民族文化的自覺、自強、自信的激勵和滋養,這對于國內電視劇制作者來說不無可鑒之處。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