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故事”在哪?
時下,一檔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熱遍全國,各地觀眾對此節目的關注保持高溫不斷。筆者不由得想,流行樂壇有了“中國好聲音”,那么,今天講述“中國好故事”的中國國產電影,緣何少之又少呢?
電影《圖雅的婚事》《瘋狂的石頭》《三峽好人》《瘋狂的賽車》劇照
中國電影問世以來,一直以“影戲”傳統作為體現民族電影藝術吸引力的基礎。用戲劇和文學的手法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此反映現實、吸引觀眾是中國“影戲”一直堅持的法則,成為中國電影重要的傳統。不但如此,講好故事是任何國家的電影吸引人的前提。任何藝術形式,不論小說,還是風行當今社會的影視藝術,講故事始終是打動人、吸引人的基本前提。只有借助動人的故事才能將作者的思想和觀點滲入到作品中,才能讓讀者接受;電影同樣需要高超的講故事手法,需要生動而有生活基礎的故事情節來吸引觀眾,來打動觀眾,讓觀眾在感動中獲得情感釋放,在感動中得到娛樂。觀眾在欣賞故事中接受思想,引起思考。電影有了故事才能說有了思想,有了生命。
我們不妨看一下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制作中對講故事的重視。他們擁有一套電影故事編劇機制,保證了他們的電影具有豐富的故事內容,從而使好萊塢電影在具有可看性、娛樂性的同時,不乏人文意蘊,這也就造就了一部部的電影傳奇。
可是,當下中國的電影偏偏在故事講述上出現問題。電影更多地強調以明星大腕、宏大的場景、炫耀的鏡頭、多變的特技等形式來吸引觀眾,而在電影敘事上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以戲劇和文學為“本”的敘述被忽略,而以場面、演員、鏡頭等構成的技術層面的“末”成為重點。
故事設置蒼白得讓人傷心,故事的“大而空”成為當今中國電影大片的一大隱患。《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只見場面特技,故事蒼白;《滿城盡帶黃金甲》套用話劇《雷雨》的故事;《夜宴》濫用《哈姆雷特》的故事模式;《趙氏孤兒》故事情節改造軟綿無力。可見,故事性欠缺、內容情節呆板,成為當前中國電影普遍存在的問題。
故事性喪失必然導致中國電影無可觀賞性、藝術思想弱化、內容指向散亂無章、電影藝術魅力和吸引力下降。沒有讓觀眾在一個充滿了吸引力和感動的故事中獲得精神的升華,無法激發觀眾對現實生存世界的思考,進而提升觀眾的思想品位。于是以故事性為附著對象的影視敘述變得平淡、單調而無聊,成為中國電影藝術品位缺失的重要原因。
電影故事性喪失意味著中國電影開始走向中國舊戲曲的老路,如果一味以明星、明角為臺柱子,圍繞明星、名角表演特點設置故事情節,這樣的創作思想必然導致電影敘事能力下降,電影的藝術魅力降低,更關鍵的是這是一種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的做法,如果任其蔓延,必然導致電影的內容越來越脫離現實。
關注現實是中國電影的優良傳統,現實主義早已成為中國電影不同于其他國家電影的藝術特色。然而當今中國有些電影人在這一點上走上了歧路,開始忽略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更喪失了對民眾疾苦的關心,我們應當重新用拾取中國電影老傳統——直面人生、直面社會的現實主義來燭照電影。中國電影發展必須根植在關注社會現實和具有濃厚傳統的敘事傳統上,用一個個好看而思想內容豐富的電影作品打動觀眾、潤化民眾,只有這樣中國電影發展才有更強大的生命動力,才能實現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中國電影應當更好地培養自己的電影編劇隊伍,吸引優秀的作家投入到電影劇本創作和改編中,抓創作和劇本,為中國電影提供豐富的原料,讓中國電影更具有藝術性、思想性。目前中國編劇隊伍存在人少、專業性不高、創新不足、文學修養有待提高等問題。為此,廣電總局電影局張宏森副局長強調:“希望文學能夠為電影提供良好的養分,呼吁寫小說、詩歌的以及其他作家,能夠過渡、補充到編劇隊伍中來。”
近幾年來,一些制作規模小而富有故事性、關注社會底層民生的電影反而讓觀眾眼前一亮,獲得不錯的票房,如:《三峽好人》(賈樟柯)、《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寧浩)、《圖雅的婚事》(王全安)、《桃姐》(許鞍華)等。這些電影沒有炫耀的鏡頭,只在感人的故事里表現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豐富和無奈!這些電影運用平凡但富有深刻生活內涵的故事,反映老百姓的人生遭遇。有著生動敘事語言的影視畫面成為這些電影的顯著特點。老百姓在看這些電影的時候不僅對自己的生活有了理解和思考,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從容的心態。這些小制作電影反而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呈現良好的藝術品位。
之所以近幾年中國電影出現普遍效益差、市場低迷的狀況,原因還在于,中國電影在藝術價值、視點等方面看錯了方向。大家集體追逐市場賣點,只盯住市場帶來的利潤,只重視絢麗的明星效應,不尋求電影自身藝術規律,不探求中國電影藝術價值觀獨立性。一味迎合市場、脫離現實,只能讓電影的路越走越狹窄。由此可見,中國電影要真正成為世界電影中堅力量,就必須學會提升電影故事性、增強藝術吸引力、豐富電影思想內涵,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擁有強大的文化影響力。當中國電影用一個個富有內涵的故事吸引觀眾,讓觀眾在娛樂中走向對現實的反思,對彼岸的向往的時候,方可實現中國電影靈魂的徹底蘇醒。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