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關注現實才有未來
自去年法國紀錄片《海洋》創造高票房和今年《舌尖上的中國》紅遍全國之后,“紀錄片”這個曾經地處邊緣的影視題材或體裁成為持續熱議的話題,加上此前《故宮》《大國崛起》《大魯藝》《發現上校》等的成功,一時間業界大呼“紀錄片‘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中國紀錄片進入繁榮時期”者云云。然而,不少資深編導和制作人表示,中國紀錄片離“黃金時代”尚遠,表面的繁榮背后,暗藏產業斷鏈、資金短缺、編導沉淀少、現實題材缺席等諸多弊病。應該說,中國紀錄片離“黃金時代”還很遙遠,目前還存在幾大難題,一是紀錄片總量很少,精品更為缺乏。二是題材相對狹窄,歷史人文類紀錄片和各地宣傳部門交辦的任務型紀錄片特別多,反映民生的現實類作品長期缺席已是不爭的事實。三是紀錄片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儲備,而我國影視行業中的很多專業型人才相對短缺,缺乏國際競爭力。縱觀熒屏,歷史人文、自然地理類紀錄片占據了大部分空間,或者就是政論類作品。《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1)》顯示,2010年對外轉播的中國紀錄片僅155部,播出時長遠遠低于國外紀實頻道,在筆者看來,中國紀錄片也就是剛剛步入軌道。
筆者以為,相對于紀錄片存在的產業斷鏈、資金短缺、編導沉淀少等弊病,現實題材長期缺席是紀錄片的主要問題。從紀錄片這一藝術形式的本質屬性來看,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記錄現實中發生的事情;而從市場角度來看,不少業內人士也認為,關注現實生活的紀錄片比較容易打開市場。有著50余年從業經歷、曾拍攝了《話說長江》的中國紀錄片泰斗陳漢元曾經說過,自己問過不少外國同行:“中國紀錄片怎么拍才會受歡迎?”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最好是拍出你們中國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解決遇到的問題,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苦與樂。中國應是紀錄片大國強國,或者中國應該拍出優秀的紀錄片。”筆者以為,紀錄片只有關注現實,才會有未來。只有關注現實并有社會價值和人文關懷的紀錄片,才會引起老百姓的關注,才會贏得未來。希望有志于制作紀錄片的影視工作者,多多拍攝關注現實的紀錄片。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