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戲要讓觀眾的眼窩熱起來——著名演員王姬談表演
在話劇《甲子園》中,王姬飾演一個“七零后”海歸 李春光 攝
她是《北京人在紐約》中的阿春,風情萬種、精明能干又通情達理。她說,她剛到美國那些年的經歷就是為阿春準備的,這些是她熟悉的生活,因此表演起來左右逢源。她是《天下第一樓》中的劉金錠,裝上假牙、打扮成男人、把自己化得特丑。她說,她覺得很有意思。她是《甲子園》中內心善良、遭受過傷害、想愛又怕愛的“70后”海歸,有著時代的烙印。她說,這是一部講述大愛的劇,她十分珍惜和老藝術家們演戲的這次機會,是不是絕對女主角并不重要。她就是自由地游走于東西方文化間的演員王姬。
王姬出演過的角色形象豐富多姿,觀眾不禁好奇,在她出演的這么多有魅力的女人中,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她?王姬近期一直在加緊排練話劇《甲子園》。在排練的間隙,記者采訪了她。
“話劇,我回來了”
記者:很多觀眾只知道您是影視演員,并不知道您還演過多年的話劇,您這次為什么又重回闊別多年的話劇舞臺?
王姬:這是我25年之后重回話劇舞臺,北京人藝是培育我的地方,我的娘家,而這部戲又是北京人藝演員五世同堂、為紀念北京人藝誕辰60周年而排,因此有特別的意義。這些年我特別懷念舞臺,正好劇本又是何冀平老師寫的,何冀平是杰出的作家,我喜歡她的本子,之前我還演過她的《天下第一樓》電視劇版。這是北京人藝第二次請我演戲,我離開人藝前排的最后一部戲是《北京人》,后來復排的時候,北京人藝又找到我,但我當時檔期排不開就沒演成,這次各種機緣都夠了,張和平院長又誠心邀請我,我就義不容辭了。
記者:您出演的角色是一個海歸,而您也是個海歸。
王姬:角色的身份與我生活中的身份相似,但這個角色痛恨自己的家族,她回國之后,發現父親去世,自己面臨是否接受老人院的難題,她本來對老人院并不感興趣,但在試圖賣掉它的過程中,她了解了老人們的很多故事并被打動,最后精神上回歸老人院。
記者:這個角色是個“70后”,那您是怎樣把握她的年齡和這代人的世界觀呢?
王姬: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我發現尤其是“70后”的海歸,他們的留學背景、價值觀跟我自己其實還是不一樣的,我了解了很多身邊的“70后”的朋友,他們也過過苦日子,也用過糧票,他們身上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因此,在戲里她才要自強、奮發、拼搏,劇中有一場戲講的就是她的愛情觀,可能比“50后”、“60后”開放一些,但又不如“80后”、“90后”開放。
記者:您、編劇何冀平和其他演員都在強調這是一部講述大愛的劇,您是怎樣理解的?
王姬:整部戲看來是演員們戲份相對平均的戲,以群戲居多,這個“70后”要跟大家去“碰撞”,這部劇的主題是呼喚愛,把愛還給應該愛的人,比如老人。其實現在全球老齡化的問題都很嚴重,中國也將面臨老齡化的問題。這部劇觸動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國古人認為養兒防老,但劇中的老人們不愿意給兒女添麻煩,反而喜歡老人院大家庭的感覺。
記者:現在和25年前在北京人藝演戲感覺有什么不同嗎?
王姬:現在排戲的感受變化很大,我們以前排戲要三四個月打磨一部戲,現在的感覺是剛立在排練臺上,緊接著就要上演出臺了。因此,在臺下我要下些私功,尤其是老藝術家們年紀都大了,他們每天只能排半天,我就更得抓緊時間。排戲期間,我把其他的活動都推了。現在演話劇有上班的感覺,排練后吃食堂的盒飯特香。
記者:與老藝術家們對戲的感受如何?
王姬:老藝術家們的方法不同,有人愿意默默背詞,有人愿意對詞,有人就在臺上默默地走。
我記得當年朱琳老師排《蔡文姬》的時候,我在后面跑龍套。真是光陰似箭,但是朱琳老師的功力還在,讓人感覺好像又什么都沒變過。徐秀林老師演過我媽媽,呂中老師演過我婆婆。朱琳老師在家把所有的詞都準備好了,她能在很短的戲份里,把你帶到老人的世界里去。朱旭老師是我一直喜歡的演員,他的表演看起來好像沒有設計,其實處處機關,全是設計,比如他身上穿的唐裝、蓄的胡子都是他的設計,再挎上自己的羅盤,整個人物的感覺就有了。他還去找過那些“半仙兒”似的人物,揣摩他們的神態。我也去老人院體驗了生活。
記者:第一次與編劇何冀平在話劇上合作,您的感受是怎樣的?
王姬:何冀平老師經常被逼哭,她說面對著稿紙經常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她寫電視劇可以一個半月寫30集,但話劇不行。話劇更洗練,臺詞不能有廢話。《甲子園》刪了很多戲,長度兩個半小時左右,這比電視劇難寫多了。這是人藝近幾年來的作品中比較感人的戲。我沒事也在北京看戲,我發現很多觀眾在看戲的時候是冷眼看,我相信《甲子園》會讓觀眾的眼窩熱起來。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