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彩無色 心歸自然——記臺灣畫家周錫瑋
氣勢如虹 周錫瑋
日前,第15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舉辦。不少觀眾一走進會場大門,就被一幅色彩明艷、氣勢如虹的畫作吸引,那是臺灣畫家周錫瑋的畫作《熱情洋溢》。這幅畫里,紅黃藍黑紫等不同的色彩交匯在一起好像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蹈,有節奏,有內在的爆發力。
展廳內,周錫瑋的絕大多數畫作延續了熱情奔放的風格,畫展的名稱卻讓人詫異,叫“大彩無色”。聽周錫瑋娓娓道來他的繪畫生涯,記者才明白,所謂“無色”是要于絢爛人生中去找尋心中的那片本我、無色地帶,去掉一身塵埃,回歸自然。
和一般畫家不同的是,周錫瑋在臺灣從政10余年。卸任臺北縣縣長之后,他做出了驚人的決定,專心從事繪畫及繪畫推廣工作,完成童年的心愿。
童年夢中美麗的色彩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說:“觀錫瑋兄的畫作,不論寫實、寫意或抽象……呈現清朗中見利落、利落間帶灑脫的特質,代表他樂觀、積極、開朗的性格。”
書香門第,翰墨飄香。周錫瑋祖籍江蘇鹽城,他看著父親的書法長大,并時常觀摩母親的花鳥畫。“大哥學花鳥畫,二哥學山水畫。”周錫瑋很感謝家庭的熏陶,笑道:“母親說,畫畫會餓死,不讓我當畫家。”
母親有“懿旨”,周錫瑋卻不聽話,一直小心呵護著心中的夢想。他學素描,學水彩,學油畫,從寫實畫到抽象,沒有進過學院,沒有拜師學藝,畫自己想畫的,畫內心的,就這樣,一步步摸索實踐,成了一個無師自通的畫家。
“我的畫有各種不同的主題和表現方式,我個人不會具體去想,要畫哪個風格、哪個畫派。一有沖動,我就會畫下去。”喜歡歸喜歡,周錫瑋并沒有太多的時間作畫,他將畫室規劃在臺北的辦公室旁邊,作畫的過程中時常會被來訪的人打斷若干次。不管工作多忙碌,他都堅持作畫,畫一張畫,最短的時間也要3個月,觀察物體,思考畫中的故事,觸摸內心想要表達的感覺,有的作品從構思到完成花了4年時間。
成年滄桑的線條刻痕
“欣賞錫瑋的畫不同于學院畫作,既寫真也寫意更寫我;線條與色彩用心又無心地交織,有質樸、有浪漫;時而溫柔、時而激情;有印象派的鮮明光彩,有抽象畫的饒富趣味,時而澎湃洶涌,時而細膩婉約……其中交互輝映著錫瑋從政所懷抱的理想和繪畫時所憧憬的夢想。”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語。
縱觀周錫瑋“大彩無色”畫展中的作品,筆直蒼勁的線條撲面而來,《黑山白水-梅花蒼勁》尤其特別。
中國的梅花入畫已有千年之久,古人畫梅多強調高潔、孤傲不凡。周錫瑋筆下的《黑山白水-梅花蒼勁》卻有沖鋒之勢,枝干斜生,梅花呈對角線排列。“我想它就是書法,就是古代兵器,就是刀槍戟劍,有那樣的力量、那樣的境界。”
周錫瑋的線條頗有講究,看上去筆直的線條蘊藏著豐富的變化。“它可能不是一條實在的黑線,可能是條曲線,有虛實,有間層,帶有不同的顏色,有前后遠近。”周錫瑋自述道:“我的思考是自然的思考,不給自己太多的限制,我要從內心去表達,去畫真正的自我。”
他將許多的人生感悟都放在了畫作里面,用《黑山白水》探尋中國傳統,用《熱情洋溢》《生機盎然》表達現代臺灣人的狀態。“不管你是哪里人,都可以借用畫表達出來。”周錫瑋說。
真美為善的心靈風景
“外國人問我‘你怎么畫的’,我常用一個詞‘explosion’,也就是‘爆發’。我很有自信,才會畫,但自信不是對和錯的問題。我對我的畫作負責的最低標準是要忠于那幅畫中表達的故事和主題。”周錫瑋說。
陽光、樂觀、美好和朝氣,這是周錫瑋作畫的標尺。他不打草稿,把感悟沉淀,再沉淀。
臺灣藝術家黃光男將周錫瑋的這種狀態描述為“謙合卻又呈現旺盛的企圖心”,那是真美為善的心靈風景與周錫瑋對政務理想的契合。
生活中的周錫瑋厭惡淡水被污染,厭惡雜亂無章的生活,喜歡自然景觀和人文藝術。他說:“生活的本質就是藝術,就是美,它必須是干凈的,能讓人們永續、生生不息。”
在他的一幅畫里,可能有多種故事和心情,可能會堆疊很多層。新的感覺、想法和圖像不斷地涌現,“可找到那個心里隱藏的、無意識的、最真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說我的繪畫很陽光,我想說這本來就存在在大自然里。”周錫瑋笑道。印象派也好,抽象畫也好,水墨畫也好,什么樣的名詞都無所謂。在他看來,手、顏色和刷子只是工具而已。在采訪快結束時,周錫瑋表達了自己的一個心愿:“如果有一個區塊,可以把兩岸畫家組合起來,大家一起創作,多好。”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