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然在靈魂內(nèi)放光明
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南山,武陵漁夫所追尋的桃源,以及一切詩和畫里面描寫的自然景象,都可以算得在靈魂里放光明的自然。魯樞元教授由此生發(fā)出自己的期盼:希望在后現(xiàn)代生態(tài)批評的語境中,跨學科、跨國度地闡釋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期待陶淵明的幽靈重新為世人點燃青燈一盞,讓那一絲清幽之光,照亮我們心頭的自然。
不久前的新舊世紀之交,漢語思想界的幾位學者曾有過一場滿懷憂郁的對話,似乎并未引起人們更多的注意。首先是即將辭世的著名美國漢學家史華茲(B·Schwartz,1916-1999)為“過去千年的歐亞與非洲會議”的一篇未竟講稿對“如脫韁野馬般失控的消費主義和物質(zhì)主義表現(xiàn)出深深的憂慮”;然后是林毓生教授對史華茲的這篇講稿作出的細致的導讀,并在2001年春天的中國上海之行時,將其介紹給王元化先生。王元化先生讀后提出了自己的憂慮:
當脫韁野馬般失控的消費主義與物質(zhì)主義已從美國開端,并向世界各地蔓延時,史華茲的遺筆等于是向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問題:“就人作為人而言,得到越多的物質(zhì)享樂和滿足,就能過得更美好更幸福嗎?”我想,史華茲的看法大概是,消費主義與物質(zhì)主義將會造成精神上的真空世界。
這就是說,在一個物質(zhì)極度豐富的時代,人們有可能普遍地失去靈魂,從現(xiàn)代大都市,到城鎮(zhèn),到農(nóng)村。新近的轉(zhuǎn)機在于,面對嚴峻的新世紀,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精神正在著手與大自然結(jié)盟。西方文學中莎士比亞式的敘事已經(jīng)遠遠不足,新世紀的人們還應當從中國的人文傳統(tǒng)、文學傳統(tǒng)中發(fā)掘“人與自然”的深層意義。
三位東、西方學者的隱憂,似乎也成了魯樞元教授撰寫《陶淵明的幽靈》一書的動因與出發(fā)點。
立足于生態(tài)文化批評的視野,魯樞元認定:中國古代偉大詩人陶淵明那放曠沖淡的本真天性、委運化遷的浪漫精神、返璞歸真的自然詩學、淳厚質(zhì)樸的田園理想及其清貧自守、悠閑度日的生活風格,也許能夠成為吹向發(fā)熱發(fā)昏的現(xiàn)代人群的清風細雨。于是,他投入6年之久的功夫,調(diào)動大半生治學的積貯,寫下這部30余萬字的專著,既渴望為當代人的生態(tài)解困開辟一條精神通道,也希冀為國內(nèi)方興未艾的生態(tài)批評提供一個較為翔實的個案。
首先,該書認為地球人類是共同擁有一個“元問題”的,那就是“人與自然”的問題。人類如何對待這一問題,不但決定了人類社會的性質(zhì),同時也決定了人類在某一時期的精神狀況,甚至也決定了人類作為自然中一員的生理狀況。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性命攸關(guān)的問題或置若罔聞,或做出片面的、錯誤的回應,乃至釀成今日世界上愈演愈烈的生態(tài)災難。
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傳世的作品并不多,為什么卻在燦若星河的中國文學史上獲得如此崇高地位,被贊譽為“千古一人”的偉大詩人?那正是因為他為“人與自然”這個“元問題”提交了一份獨具特色的“答卷”。詩人陶淵明天性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全身心地融入自然,自自然然地吟詠他心目中的自然,并且由于讓生命因應自然而獲得最大限度的個體自由,從而為人們在天地間的生存提供一個素樸、優(yōu)美的范例。對于詩人陶淵明的再度闡釋,有可能為深入探索“人與自然”這一“元問題”另辟蹊徑。
該書進一步闡發(fā):陶淵明不僅是一位詩人,而且是一位思想家乃至哲學家,一位漢文化圈的詩哲,甚至在世界詩化哲學中也應具備他的一席之地,這倒不是說他撰寫了多少哲學著作,而是因為他為數(shù)不多的詩篇中飽含著豐蘊的哲思。
(編輯:路濤)
· | 玉山情懷滿玉壺 |
· | 孟文豪《仰望雪域》高原情懷 洗滌靈魂的音樂 |
· | 觀賞天才的靈魂 |
· | 文學是影視的靈魂嗎? |
· | 綠意盎然的鍵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