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大國何時能成學術強國?
學術出版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圖片由CF提供)
在2012上海書展舉辦的“首屆學術出版論壇”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指出,我國每年生產30余萬種出版物,數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出版大國”卻并非“學術強國”,難以托舉起將燦爛的文化和創新的思想輸出到國際上的重大使命。
近年來,國內學術出版呈現一定的浮躁化、泡沫化傾向,引發出版界人士熱議:面對學術出版的種種怪現狀,我們如何才能實現突圍,從“出版大國”走向“學術強國”?
學術出版“精品不多、垃圾不少”?
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建設的進步,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都迎來了新的機遇,但一些怪現狀也隨之出現。
參加上海書展首屆學術出版論壇的出版界人士紛紛指出,眼下,一些學術出版項目“給錢就上馬”;一些頂著“高水準學術專著”頭銜的圖書,在短短幾個月、半年之內就速成;一些明明缺乏學術規范和學術價值的出版物,卻在學者和出版社之間看不見的“利益鏈條”上呱呱落地……這樣的“功利動機”難以催生有價值的學術出版。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認為,近年來我國學術出版比以往獲得了更多的資金投入,然而學術著作的膚淺化也有目共睹。
“中國一年出版30余萬種出版物,其中打造了多少個學術品牌,又推動了多少學者和思想的誕生?”陳昕的追問振聾發聵。
“看看最近學術出版的質量水準就知道:大量的科研經費最后化成為‘項目書’的高額補貼,進入了出版社。一些老牌的出版社也不能免俗。拿補貼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學術出版要有一定的品質?!标愱空f。
學術出版是世界出版業“金字塔的塔尖”
“我國每年出書30余萬種,以數量而言可稱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但其中能夠走向世界、產生影響的高端學術出版物卻非常稀缺?!眹倚侣劤霭婵偸鸶笔痖L鄔書林在論壇上說。
出版界人士指出,由于缺乏嚴謹的學術論證和嚴格的學術規范,我國的學術出版“沒有標準也缺乏程序”,難以與世界強國的學術出版“對接”。
“一個國家出版的人力,決定了它的文化厚度、思想深度以及它未來發展的潛力?!睆偷┐髮W副校長林尚立說,學術是出版之根。而學術出版是世界各國出版業“金字塔的塔尖”,也代表了文化軟實力。
放眼世界各國出版業,無不遵循這樣的規律:高水平的學術出版對出版社要求極高,必須要有足夠的視野,同時要有學術的判斷力以及學術規范。而大學出版社應該成為學術出版的核心。
陳昕舉例說,以西方出版界為參照,劍橋、哈佛都形成了知名的學術出版公司,擁有舉世聞名的學術品牌。而哈佛商學院一年僅出版40種圖書,對學術出版的嚴謹態度可想而知。
學術出版不僅代表了各國文化軟實力,更是一塊利潤豐厚的高端出版市場。據介紹,全球最大的出版公司去年收入上百億美元,基本不做大眾出版,但是牢牢抓住思想和科學技術創新來做學術出版,而這一領域的出版物恰恰利潤率最高、價格也最高。
中國出版進入從“內容增長型”轉向“質量提高型”時期
學者們紛紛指出,我國學術著作和出版物浮淺化、粗糙化,難以走向世界的原因,無疑與整個社會學術風氣相關,源自于當下學術環境、學術氛圍和學術評價機制的不理想。但同樣重要的原因是出版沒有承擔起文化使命,更沒有以嚴謹、嚴格的規范標準“把好最后一關”。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在2011年年底舉行的第三屆圖書大會上指出,中國出版已經到了從“內容增長型”到“質量提高型”的時期,尤其在學術出版方面,要讓中國的科技力量、學術思想實現跟世界對話,“如果我們的學術規范不和世界通行的規范接軌,是無從談起的?!?/p>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端學術出版的實力,折射了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創意、觀念文化對于世界的影響力?!痹谏虾拐搲希w書林舉例說,歐美頂尖的學術出版社眼下可以做到和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人文學者緊密互動,在第一時間以電子出版物的形式推出全球最新、最重大的學術成果。在學術出版領域,我國已經嚴重落后,必須從規范和標準做起,急起直追。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