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無償開放圖書館是積極擔當
8月6日《北京晨報》報道,今后,市民和學生將有機會走進北大、清華等高校的圖書館、實驗室。在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的開營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代表41所承辦此次活動的名校,向全國高校發出倡議并鄭重承諾:定期設立校園開放日,向社會無償開放圖書館、實驗室、研究中心和創新基地。在倡議書發出后,各高校確定開放的圖書館、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將根據各自特點,分期分批向社會公布。
聯合國《公共圖書館宣言》說:“各國的公共圖書館應提供無私的服務,不因年齡、種族、性別、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而有差異。”高校圖書館、閱覽室和實驗室等,是教育資源,更是納稅人的錢建造的公益和公共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二度開發”,更讓圖書館應該承擔的公共文化和公益責任,得到了真正落實。大學圖書館的精神熏染,對于整個社會的讀書氛圍也是一種無形的推進。
據報道,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的圖書館都實施無條件對外開放,通過文化和公眾的互動交流,給群眾帶來思想開放以及良好的精神收獲。這些大學圖書館的“平等、免費、無障礙”等文化理念,做得非常好。中國大學無償開放圖書館,也是和世界先進文化理念的積極接軌。
遺憾的是,中國眾多高校的圖書館、閱覽室以及實驗室等,絕大多數目前還處在“養在深山人未知”的“封閉”和自娛自樂階段,造成了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更讓大學精神的開放、公共化理念打了折扣。在公共文化屢屢成為“發展短板”,在全國的圖書館、美術館和博物館“三館”已免費開放的今天,這種理念顯然是一種觀念落伍、文化狹隘,早該得到糾正了。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雖然免費開放會增加管理難度,但對于社會效應而言,益遠大于弊。希望這個倡議能得到更多高校的積極響應和認同,在高校公共資源社會化、公益性方面,步子邁得再大一點,開放范圍更廣一點,給廣大群眾帶來更多文化實惠!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