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年代軍人的心理堅守 ——觀電視劇《成長》
軍旅題材電視劇《成長》日前在央視八套的播出落下帷幕,該劇在奧運期間逆流而上,收視穩定,口碑不俗。由王海鸰創作的這部以空軍飛行員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為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開辟了一個新的表現空間,是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一個可喜收獲。該劇通過對空軍家庭兩代人的軍人精神和家庭情感的表現,第一次全面地反映了空軍運輸機飛行員的戰斗生活和情感歷程。
這部戲的故事起于1986年,恰恰發生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因此作品實際上是變革年代軍人生活的寫照,反映了改革開放年代人物的心理嬗變,表現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空軍飛行員的心理堅守。這部作品的矛盾設置匠心獨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由淺入深。1986年剛剛畢業的彭飛,在面臨是進北大、清華名校還是進飛行學院的抉擇,這是作品展示的第一層矛盾。彭飛之所以選擇進軍校,并非出于遠大目標,主要是與父親的心理代溝所致。他只不過是為了擺脫父親幾近嚴苛的軍事化的家教,決意從畢業那天起不再花父親一分錢,這實際是一種賭氣行為。但是進了飛行學院的彭飛,沒想到的是,嚴格的軍事訓練,遠遠比父親對他的軍事化家教要嚴酷得多。然而正是這樣一種嚴格的訓練和摔打,使他完成了成長的第二個階段,軍校不僅練就了他的出色飛行技術,更培養了他的國家情懷和英雄精神,使他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成長為人民空軍的一名合格的飛行員,成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軍人。
人物的成長并非到此而止,作為一個合格的共和國軍人,對彭飛更嚴峻的考驗不僅是訓練場,變化了的時代給主人公思想上帶來的巨大沖擊,這個考驗更為現實。這是彭飛人生成長的第三個臺階。當彭飛走出軍校,駕駛戰鷹飛向藍天的時候,正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了如火如荼的新時期。這時候他剛剛組織了一個甜蜜的小家庭,其畢業于大學新聞系的妻子安葉,為了表達對彭飛颯爽英姿的空軍飛行員形象的傾慕,甚至可以不惜放棄在報社非常體面的工作。但是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很快讓她從浪漫回到現實,她明白當一個飛行員的妻子,不僅要全力以赴地照顧好老人和孩子,還要意味著有更多的放棄,還要準備忍受清貧和孤獨。她最終決意投身商海,家庭于是出現裂痕。
然而對彭飛來說,更嚴峻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誘惑。蓬勃發展的經濟,市場對飛行員的急需,把經過嚴酷訓練的空軍飛行員當成了國內民航挖墻腳的主要對象。地方民航市場以比部隊高得多的薪酬待遇,對空軍運輸機飛行員來說是個誘惑,彭飛接到這樣的邀請時,有過動搖,但他最終還是堅決地選擇了堅守,義無反顧地繼續留在了人民空軍飛行員的崗位上。
兩個年輕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選擇,把戲劇矛盾推向高潮。把矛盾推向最高點的,是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部隊突然接到抗冰雪和抗震救災任務,彭飛義不容辭地走上了抗災的第一線,接受生與死的考驗。而正是在這場嚴峻的抗災斗爭中,母親田海云聽說部隊有飛機失蹤,脆弱的心臟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結果心臟病突發去世。彭飛的父親為了讓兒子安心一線抗災,他沒有把田海云去世的消息告訴兒子,而已經與彭飛分居的安葉,也開始進行自我反思。于是,故事有了一個相對完美的結局,人物完成了自身成長的歷程。
對于人物成長第三重矛盾的設置,無疑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該怎樣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這實際是一個大命題。回答這樣一個社會命題,作品并沒有簡單化和概念化,而是通過把人物放在一個一個特殊的生與死的考驗中去磨礪,從而就把人物的命運發展推向極致。這正是這部作品思想的高點所在。應該說,這樣一個課題,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面對的課題,都在需要我們作出最現實的回答。社會越是向前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越是富裕,我們面對的誘惑也會更多更現實,這就意味著選擇堅守將必然會付出更多更大的代價。但是,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人民軍隊的宗旨,國家賦予每個軍人的光榮使命,人民對軍隊的期待,都使每一個當代軍人必須作出堅守的堅定承諾,這就是這部電視劇更為深刻的思想意義。
(編輯:偉偉)
· | 映日荷花別樣紅——看電視劇《麻辣女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