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官油流鬼》:這臺“實驗京劇”夠大膽
《燈官油流鬼》演出劇照
《燈官油流鬼》的演出現場,每當真人演員和皮影表演一起呈現在舞臺上時,臺下的觀眾就“哇”的齊聲驚嘆,很多人都拿出手機拍照,以期留住這些美妙瞬間。京劇和皮影結合的舞臺表現形式,對于絕大多數的觀眾來說,的確是新穎的觀看體驗,對于韓非子劇社來說,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在此之前沒有人這么做過,因此他們為《燈官油流鬼》打的概念是“實驗京劇”。8月8日至19日,該劇登陸小柯劇場。今年5月至6月,它已經在歐洲“游歷”了一個月,在法國、波蘭等國演出。
舞臺上切換出了“蒙太奇”
這是一個混搭的奇異的舞臺,3塊熒幕共同構成了皮影的表演區域,演出時,皮影戲配合京劇演員真人演出,共同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對于這樣的鬼戲而言,陽間和陰間的時空轉換,人的靈魂出竅等,都適合借助皮影構造的另外一個時空和寫意手法去呈現和完成。這樣的切換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延伸了舞臺藝術的表演空間。3塊熒幕同時也是京劇演員表演時的背景,燈光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熒幕上不同顏色的光的轉換,即可渲染氣氛和人物心理。
這部戲一共由8個左右的皮影演員和5個京劇演員參演。北京京劇院演員王雪樺飾演劇中的主角油流鬼。“只要有足夠的配合度,不同的藝術都可以融合在一起,把戲做得很精彩。”他對記者說。此次在小柯劇場的演出版本,有更多的藝術元素被融入:5幕之間有一個評書演員串場,用現代語言評說劇情;小柯在京劇這門傳統藝術中加入現代音樂元素,幾處劇情用了鋼琴和吉他等配樂。
早在2006年,韓非子劇社打造的脫胎于《西游記》的《龍宮借寶》,已經開始嘗試將京劇和皮影這兩種藝術形式融合。“當時只是一個雛形。”社長韓遲告訴記者,“還沒有京劇的真人表演,只是在皮影戲中借用了京劇的表演程式和唱腔。”這種嘗試源于劇社力圖創新的愿望。所以,當2006年左右,韓遲和對中國戲劇及鬼戲有研究的法國青年導演薩拉·奧本娜就創新話題探討劇社應該做什么樣的嘗試時,她們的想法不謀而合:做皮影戲出身的韓非子劇社,又有王雪樺這樣的京劇演員的資源,那是不是可以將兩者融合?隨后她們選擇了京劇《鍘判官》,決定將其重新改編成《燈官油流鬼》。
臺詞具有現代感
油流鬼原本只是《鍘判官》中的一個小人物,戲很少,現在要變成一部戲的主角,以他為中心組織情節故事,韓非子劇社創始人、《燈官油流鬼》的編劇韓非子告訴記者,這種改編難度很大,所以“要對《鍘判官》進行一次顛覆”。“顛覆”的結果就是,韓非子盡力使這個人物形象豐滿立體:從油流鬼的視角看待這起冤案審判的前前后后;在油流鬼無意間得知判官為包庇陽間的兒子徇私枉法后,刻畫了他糾結是否說出真相時內心的矛盾掙扎。此外,為了制造更加尖銳的矛盾沖突,韓非子對人物之間的關系也進行了一些改動,比如原劇中殺死柳金蟬的李寶原為判官的外甥,但該劇中改為他的兒子張寶,判官和陽間的包公,也被改為曾互相認識且關系不錯的同朝官員。“這些更加復雜化的人物關系,為想主持正義的油流鬼設置了更多的困難,也由此展現了他的矛盾心理以及機智勇敢的人物性格。”韓非子解釋。
和通常京劇的觀眾群不同,《燈官油流鬼》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觀看,在演出現場,記者看到年輕觀眾占據了主流。韓非子對記者說,改編之前,他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不管是劇情改編還是臺詞、唱詞,都努力照顧年輕觀眾的欣賞習慣。演出開始前,他翻著劇本讓記者看他多處寫到的具有現代感的臺詞。“必須將現代語融進來,唱詞盡量口語化,這樣才能跟年輕人更貼近,讓他們聽得懂,有親切感。”他說。
洋導演+中國顧問
這部劇請了法國導演薩拉·奧本娜執導,京劇和皮影這些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形式,由國外導演執導,無疑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一個外國導演,你為什么有把握她能駕馭得了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創作之初作為制作人的韓遲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她告訴記者,為了從專業角度保證藝術質量,這部戲請了兩個藝術顧問,或者說是導演,即皮影部分和京劇部分各請了一位專業人士指導,奧本娜則主要在宏觀層面和技術上進行把控。所以,“雖然是法國導演總執導,但原有的傳統文化的味道沒有流失”。奧本娜也為這部戲帶來了新的東西,她將一些西方戲劇的理念融入到京劇中,利用各種視覺藝術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
京劇和皮影的融合并非輕而易舉,就拿燈光來說,真人表演的光和皮影的光是有沖突的,所以該劇請了法國的燈光設計師來解決這個問題,并試圖在燈光運用上有所創新。最終舞臺上呈現出了比較奇異的視覺效果,3塊熒幕可以移動,皮影的敘事空間得以轉換和延伸,有時候,燈光打下來,熒幕上映出京劇演員長長的影子,營造出清冷寂寥之感。
韓非子告訴記者,韓非子劇社還會繼續探索“實驗京劇”更多的可能性。“實驗就是創新,大膽嘗試別人沒有做過的,看看現代觀眾能否接受和認同。”“實驗京劇”的方向,還是會以京劇為主,融入其他藝術元素,也會繼續嘗試跨界和跨國界合作。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