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災難片,反思人類的發展之路
電影《我是傳奇》劇照
電影《2012》劇照
近日,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公布了各個單元的入圍影片,由云南電影集團、光線影業等公司攜手好萊塢制作團隊打造的3D災難片《大海嘯之鯊口逃生》出現在非競賽單元的名單上。正快步邁向全面產業化道路的中國電影,在制作災難電影方面尚處于稚嫩的階段,生產過大量經典災難電影的好萊塢,能為中國的創作者們帶來怎樣的啟迪?這,顯然比一時的票房得失更為重要。
——編 者
自災難片產生之初,創作者們嘗試運營電影這種最具真實感染力的藝術手段,再現人們曾經在真實生活中經歷過的各種災難,作為對歷史事件的紀念與祭奠。20世紀末以來,人們開始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生存帶來的雙重性影響,經濟發展所帶動的人們生活步調變化給人類心理帶來的壓力等等進行反思。人們開始思考人類的存在與自然、宇宙的關系,思考全球視野下新的世界關系,思考新的生產力帶來的新的社會關系結構,這種完全處在當下的語境當中,自覺地反省人類行為的意識,成為一種當代意識的思潮,也直接滲透到電影作品當中。將人類置身于極端環境當中的災難片,當然也是這種反思精神的最好展場。電影創作者們嘗試著演繹出各種曾經的、未知的、假想的,或科學推理的、或完全臆想的災難,而面對這些災難時人類表現出來的或遭到自然無情的報復,或頑強地英雄式地戰勝災難,或恐慌到瘋狂地幾近崩潰,或在絕境中表現出的人性溫暖,都成為當代意識的典型表現。
自然災難題材與生態意識
工業社會發展初期,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工業資源需求,人們曾經對自然資源盡情肆意地掠奪、破壞。人的力量高于一切,“人定勝天”的思維成為人們處理與自然關系的主要思維。但隨著對世界認識的進步,人們開始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的破壞行為已經開始改變大自然的運行規律,甚至直接導致自然災害的形成,或許最終會導致人類走向滅亡。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客觀地表現自然的力量與規律,用真實的災難或科學的寓言來警示人類的渺小與妄自尊大,巧妙地利用電影技術高超的特技效果,將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定義,表現一種新的生態觀。
在影片《后天》中,創作者關注了“溫室效應”題材,但沒有停留在全球變暖這個表象上,而是借用氣象學家的身份,預言了全球變暖導致的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直接導致臨海城市的全城覆沒,及冰川融化的蒸發效應帶來的極端氣候。影片將場景放在美國,當權者們面對“先知”氣象學家的發現與預言表現出的無知與不屑,致使災難防御系統沒有做出及時的反應,也成為災難影響加重的原因。雖然主角冰雪尋親的橋段頗感人,但整個影片展現的完全就是人類面對自然災難時幾乎無力反抗的事實。好萊塢的電影往往有著幸運結局,南半球的人民開放而溫暖地接受了美國公民的避難請求,這同時也是對美國多年以來畸形的移民制度的巨大諷刺。
《完美風暴》表現的則是人類對自然的主動挑戰。取材于真實歷史,使影片創作者在創作之初就處于一種對自然的敬畏與對人類的勇敢進行贊頌的矛盾心態之中。為了榮譽或利益,主人公決心在暴風雨中上路追尋魚群的蹤跡,影片90%的篇幅是在表現船員們面臨災難時的勇敢,但結尾卻為一切給出了永遠的注解——所有的勇氣與努力,也改變不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風暴毀滅了漁船,全部船員喪生。
自然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人類只是其中一個渺小的物種。與地球的存在歷史相比,短短的人類文明還遠遠不能了解自然界全部面貌。雖然具有了較高的智慧,但如果不能善待自然,與自然共生共處,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將自己帶向生存絕境。所以,如何善待自然,進行可持續的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可以享用的自然資源,是自然災難題材電影對我們的深刻啟示。
病毒災難題材
與對科學發展的反思
現代科技誕生后,將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帶入了前所未有的領域。人們不僅能夠通過顯微、解剖、實驗來認識原有的生物,還能通過胚胎基因的篩選、雜交,培育出新的物種。克隆、基因工程、病毒變異,來自實驗室的專業詞匯,一次次拷問著人類的倫理道德底線。
《我是傳奇》就表現了人類對病毒研究失控,導致人類感染變異成為僵尸。當然,在這部影片中僵尸只是借喻,但他們表現出的病毒傳播速度和破壞力遠遠大于人類所能處理的范圍。雖然影片最終又是一個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但全篇貫穿著哀鴻遍地的場景,雖然是通過特效達成的虛構效果,但對于科技發展失控的恐慌則來源于對于現實世界的體驗,所以讓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哲學家曾說,“這個時代的人們就像乘坐在一輛不斷加速向前奔馳的火車上,卻不知要駛向哪里。”這句話深刻地表現出人類對于科學不斷擴展的力量的恐懼,也像是一句先知的咒語。科學不是萬能的,但現代人離開科學卻寸步難行,科學主義與反科學都有其擁躉,人類對于“科學”的愛與恨依然將繼續糾結。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