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管樂,在海風中奏響——首屆全國中小學管樂獨奏展演暨夏令營側記
八月天,海風自窗外徐徐吹來,教室里,一堂生動的長笛演奏輔導課正在進行,講臺上是全國知名的管樂演奏大師,聽課的是各地愛好管樂的中小學生。“看樂譜、聽自己吹出的旋律,同時還要思考怎樣吹、表達什么,否則吹出的就只是音符和節(jié)拍。”“練習時先聽演奏示范,等于做作業(yè)時先看答案,音樂需要個性,沒有個性的演奏,如同一篇滿是華美句子的作文沒有主題思想。”老師樂此不疲地講,學生聚精會神地聽。這是首屆“中國管樂杯”全國中小學生管樂獨奏展演暨夏令營活動在青島舉行,8月4日至10日,對于全國青少年管樂學習者、愛好者來說是一場音樂盛宴。
中國管樂蓬勃發(fā)展
“管樂是最容易普及、最容易推廣、最容易發(fā)展,有巨大群眾基礎的藝術。”中國管樂學會主席、本次活動的主要負責人于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據介紹,我國管樂十幾年來發(fā)展迅速,北京市學生管樂團已達500多支,十年前,深圳地區(qū)的管樂團只有五六支,今天已發(fā)展到120多支。管樂藝術相比于其他藝術門類有很多優(yōu)勢,它的演奏形式多樣,舞臺之上、舞臺之下,室內、室外,坐著、站著、行進皆可演奏,特別是在禮儀慶典活動中,管樂因其聲音洪亮、氣勢浩大深受人們喜愛;管樂樂器成本較低、利于普及,是群眾基礎廣闊的原因;它還培養(yǎng)一種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青少年參加管樂團,一起學習,有配合有分工,興趣濃厚;管樂學習見效快,對演奏者自身條件要求較少,這都是促使管樂蓬勃發(fā)展的原因。
2004年底,中國管樂學會成立,學會邀請外國專家演出,走訪國外參觀學習,組織比賽、授課、展演等活動。這些年國內各地成立管樂團、舉辦管樂活動不少,中小學重視素質教育、藝術教育,首選成立管樂團的形式,于海作為熱愛、從事管樂藝術工作40多年的藝術家深感欣慰。但同時他也看到,中國的管樂發(fā)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比起歐美國家,乃至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還有一定距離,他們的管樂團不僅在國際比賽中超過中國,而且數量也相當可觀,日本的管樂團數量是中國的6倍,美國則是10倍。于海坦言,這些國家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美國和日本的小學生二年級必須學會演奏一種樂器,故而管樂非常普及;不論民辦、公立,知名還是普通,每所學校都有管樂團,甚至一個學校有室內、行進、爵士、禮儀等各種管樂團形式;他們還把管樂做成產業(yè)鏈,服裝、樂器、樂譜等一切和音樂有關的產品都納入這一鏈條。“我國有一些管樂隊在演奏水平上已經可以和西方頂級樂隊媲美,但樂器制造、樂譜編配、演奏方法、訓練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仍需探索。”于海說。
管樂教學有聲有色
輔導課上,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王清泉抬手示意自告奮勇上講臺演奏薩克斯的同學停一停。“演奏時有身體語言是好的,但身體的晃動要跟隨韻律。”他一邊說一邊做出示范。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王元茂在黑板上畫出長笛吹奏示意圖,“氣息就像一列火車一直在行進,吹出的一個個音符就像中途不斷有人下車。”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孫銘紅講述了自己苦練雙簧管的早年經歷,“如果每種樂器都有顏色的話,我認為雙簧管是紫色,它的聲音像一個優(yōu)雅的貴族,作曲家通常會把一首交響樂中最美也是最短暫的一段旋律寫給雙簧管,它一發(fā)聲,其他樂器都會安靜下來聆聽。吹奏它需要很高的技巧,氣息太大、太散會產生雜音,氣息太細、太弱又吹不動,需要很充沛的氣息集中成極細的一股有力的氣流灌入簧片。”言語間充滿感情。
本次夏令營邀請解放軍軍樂團、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全國各地的著名管樂專家,安排國內外管樂欣賞、演奏家音樂會、各專業(yè)講座等活動30多場,讓營員與演奏家零距離、面對面交流互動,親身感受他們的魅力與風采,以使營員更加了解、熱愛管樂藝術。據于海介紹,這些演奏家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他們自己也有很多學生,在得知活動消息后紛紛爽快地答應,授課、講座、輔導、演出皆對營員免費,他們早出晚歸、盡心指導毫無怨言。記者還了解到,于海也是帶病而來,他身患腰肌勞損,每天都到醫(yī)院打針,晚上仍疼得睡不著,“我們的夢想是5年、10年內打造一個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讓青島管樂夏令營成為青少年都向往的活動。”他說這番話時神采奕奕,忘記了病痛。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