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自謙與自省
世事無常。不覺中季羨林先生已離世三年了。三年來,外界關于他生前身后事的聲音甚囂塵上。若先生九泉之下有知,該當何想?
提到季羨林先生的大名,相信海內外的文化之士都耳熟能詳。他是我國著名的梵語文學專家、文學翻譯家,被很多人譽為“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和“國寶”。然而,季老生前卻曾在其出版的《病榻雜記》中,以《辭“國學大師”》《辭“學界(術)泰斗”》、《辭“國寶”》三節內容,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斗”的桂冠摘下來!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如此懇切而執著、謙遜且決絕的姿態,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我想,季羨林先生那時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他的此番言語無疑經過了認真思考,是發自肺腑而并非一時的嘩眾取寵。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正是這種樸實無華的心靈獨白,彰顯出了季老作為一個長者和智者的自謙與自省的可貴品格,也折射出了當前學界貪圖虛榮、沽名釣譽的浮夸風氣。
試看今日之社會,幾人不為名所縛?幾人不為利所累?浮躁與喧囂并存的文壇和學術界,一些人逐漸喪失自己的道德操守。“文學丑聞”不再是什么驚人新聞,“學術腐敗”也赫然成為眾所周知的現象。為了獲得職稱,不惜造假;為了顯示學術成果,不惜剽竊。文學作秀者、學術造假者,抹著文化的口紅賣弄風騷,打著學術的旗號張牙舞爪。只要有一絲的名利可圖,就全然不顧良心道德的拷問。與季老的自謙與自省相比,這些人的學術品格何在?而季老的自謙與自省,不也從一個側面滌清了學界浮躁功利的暗流與弊病嗎?不正是對那些喜好追名逐利求身份的人最有力的棒喝與諷刺嗎?
在《辭“國學大師”》中,季老還說:“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是不是真的“國學大師”姑且不論,僅僅是這種態度就讓人由衷敬佩。學者的最高境界是淡泊名利,以真正高水準的學術成果為追求目標。“大師”的帽子不是封的,在潛心于學問的人眼中,再多大師的桂冠,都不過是身外之物罷了。而季老這種自謙自省、不圖虛名、實事求是的態度,則更顯其“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大師風范。
“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這是多少人雖不能至卻心向往之的榮譽,但在季老那里,只不過是過眼云煙的虛名,其坦蕩胸懷實在令那些視功名如命的人汗顏。贏得世人的認可與崇敬,需靠真才實學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欺世盜名。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