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12“看北京”中美青年暑期DV作品展映
鏡頭中的別樣美
——記2012“看北京”中美青年暑期DV作品展映
《餃子王的家務事》劇照
《至上本源力》劇照
《一瓶識京華》劇照
《水墨》劇照
7月22日下午,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2012“看北京”中美青年暑期DV計劃展映式在京舉行。自“看北京”活動啟動以來,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和埃默里大學的10位青年與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10位學生組成的10個攝制組深入北京街頭巷尾、城郊區縣采訪拍攝,足跡遍及故宮博物院、CBD中心區、雍和宮、南鑼鼓巷等極富北京特色的地點,同時采訪了一些不為人熟知的京城亮點,如北京麋鹿公園、北京猿人遺址等,記錄了發生于景區、社區、飯館、茶館等場景的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北京生活。
《水墨》《大隱之美——北京》《一瓶識京華》《舞臺之上》《聆聽北京》《至上本源力》《一葉茶香》《食韻》《浪潮》《餃子王的家務事》十部DV作品參加了當日的展映。這十部作品切入角度多樣,視點各異,有的著眼于市井生活,有的落腳于哲學思想,北京城吃的、玩的、歷史、聲音、舞臺、廣場、胡同、CBD、文化和北京人盡數呈現在作品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瓶識京華》通過小小的礦泉水瓶子聚焦于拾荒者,引得了評委和觀眾的熱贊,《聆聽北京》開始的空鏡頭引得觀眾的好奇,對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卻從未專門從聲音的角度去感受,老人練太極的聲音,鳥兒的聲音,清晨、日間的聲音均被收錄在內。
出席展映式的專家評委盛贊了短片選取角度之新,體察文化之美,同時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見。臺灣電影學者焦雄屏說,“通過這樣的短片做到傳達中國文化的訊息很不容易,尤其是拍攝者又是外國人,比如《水墨》把繪畫的觀念投射在中國的建筑上是很好的嘗試,雖然拍攝中規中矩了一點,但是很不錯,我覺得可以稍微再活潑一點兒;《舞臺之上》就比較活潑,因為有人的味道,但我覺得關于主人公的生活呈現可以再多一點兒,在電影技法的使用上應該更準確一點。”《現代傳播》雜志社主編胡智鋒說,“這十部短片讓我充滿欣喜、感謝、期待。我覺得這十部短片通過中美年輕人的眼睛發現了北京最真實、最美好的地方,我們在片中看到了很多被忽略和熟視無睹的東西,在過去一百多年間,很多外國人拍攝了他們眼中的中國,給中國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影像記憶,或許再過若干年,今天的這些影片或許會成為全球人追尋今天的北京足跡的重要記憶。同時,我也有些不滿足,總感覺短片的故事背景需要更充分地挖掘呈現,比如拍攝的小店,它的歷史和傳承要呈現出來,沒有背景的揭示,縱深度是不夠的,與采訪對象應該做更深入的交流。”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教授認為,這些美國青年看到的北京鏡像,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和角度。她希望通過“看北京”系列活動的長期舉辦,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提供案例。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