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民族風情 促文化交流——新疆洛浦縣文工團進京文化交流演出側記
在新疆和田洛浦流傳著這樣一段民間傳說:相傳古于闐國山普拉的玉龍喀什河畔,住著一位技藝絕倫的老石匠,他一生無兒無女,只有一個徒弟相伴。在他60歲生日那天,老石匠在玉龍喀什河里撿到一塊很大的羊脂玉,將它精心雕琢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說:“我要有這樣一個女兒該多好啊!”誰知,話音未落,玉美人就變成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可愛姑娘,拜在老石匠腳下,認其為父。老石匠喜出望外,為她取名塔什古麗。兩人相依為命十幾年,后來年邁的老石匠去世,塔什古麗與小石匠相親相愛。當地有一位惡霸,趁小石匠外出打工,搶走塔什古麗,妄圖強迫成親。塔什古麗不從,惡霸用刀砍她。她身上發出了錚錚火花,點燃了惡霸的莊園,而自己也化成一縷白煙,飛向了昆侖山。小石匠得知后,騎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為后人找玉的礦苗。
6月30日,帶著這個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作為由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新疆洛浦縣文工團赴京文化交流培訓演出活動的啟動演出,新疆洛浦縣文工團為首都觀眾奉獻了一臺充滿濃郁地域風情的大型主題歌舞晚會“塔什古麗的傳說”,在炎熱的夏天送上了一份清涼的民族之風。
“塔什古麗的傳說”很美麗
演出當晚,家鄉的“塔什古麗的傳說”成為導演古麗娜·塔衣爾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一場集體舞《塔什古麗的傳說》拉開了序幕,動聽的樂曲、優美的舞蹈,仿佛將人們帶到了美麗的新疆。維吾爾族姑娘小伙擅長載歌載舞自不必說,而突出民族性、古典美及原生態則是本臺晚會最大的特色,演出中,類似二人轉這種即興自編自唱的雙人歌舞來帕爾是和田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和田地區流傳下來的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樂器巴拉曼合奏已很少有人能夠表演,以1984年在洛浦縣賽依瓦克村1號漢墓出土的一塊葉紋栽絨毯為藍本的女子集體舞成為絲綢之路的繁盛再現……所有這些,都令觀眾在大開眼界、大飽眼福之余,對于新疆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這也是此次創作的初衷。古麗娜·塔衣爾認為,最值得推介的節目當屬集體舞《洛浦麥西來甫》和《長壽鄉的烤包子》——麥西來甫是舞蹈、各種民間娛樂和風俗相結合的一種歌舞形式,包括樂曲舞蹈和娛樂游戲,“這種男女彈唱歌吟的活動在新疆庫車、吐魯番的千佛洞壁畫中均有反映”;“洛浦的烤包子很有名的!”樂曲取自洛浦鄉村,旋律優美、節奏歡快,舞蹈熱情奔放,表現了洛浦人民生活在和諧、穩定、幸福家園的歡樂場景。
談及此次來京,新疆洛浦縣文工團團長穆太力普·托合提阿則的話語中充滿了感謝:“得知這個消息,我們團全體演員都特別激動、特別高興,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到北京,所以大家都來了,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難得的好機會,通過這次交流會對我們提高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起到很大作用。”他說,作為基層的一支演出隊伍,該團每年都要下鄉演出最少100多場,他們帶去的以黨的惠民政策和援疆等為主題的節目,老鄉們都很喜歡看,“洛浦縣一共有207個村,我們一年最多可以到150個村演出,這些年下來都走遍了”。“這次我們進京演出,合唱《援疆之歌》、集體舞《奔向輝煌》等節目就都生動展現了洛浦各族人民在黨的關懷下的幸福生活,以及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美好前景”,穆太力普·托合提阿則表示,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適應、特別能創新”的和田精神,謳歌民族團結、黨的富民惠民政策和無限感激的援疆之情,是他們此行的目的也是收獲。
“文化援疆”促成此行
“感謝‘文化援疆’,感謝北京對我們的深情厚意!”這是正在北京開展交流、培訓、演出活動的新疆洛浦縣文工團演員們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促成他們此行,還要從一個多月前說起。
5月30日,北京市文化局局長肖培、副局長王珠等趕赴和田,啟動了2012年北京市文化援疆工作。其實,自2010年文化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文化援疆工作會議以來,北京市就積極貫徹落實各項文化援疆工作,不斷加大文化援疆力度,切實把文化、志愿、邊疆三元素結合起來,為和田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肖培表示,援疆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更是我們對新疆的回報。“文化援疆”要從根本上提升文化的認同感,從當地的切實需求出發,開展心貼心的文化交流,提供真心誠意的文化服務,把發展新疆文化事業當作我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北京將繼續改善對口支援的和田地區基礎文化設施不足這一情況,充分發揮首都文化的引領作用、輻射作用、帶動作用,為和田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文藝節目、培養一批帶不走的文化輕騎兵,與和田地區深入開展“文化手拉手——文化館互助援疆工程”、組織“北京市百名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積極開展全方位的文化惠民服務,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北京市援疆指揮部的領導下,構建一個深層、立體、全面的文化援疆體系,讓新疆各族同胞共享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成果。
文化交流心貼心
在和田時,肖培、王珠和北京舞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鐘寧等就觀看了新疆洛浦縣文工團的專場演出,并分別從節目內容、形式和舞臺背板設計等方面給予了指導和建議。新疆洛浦縣文工團有著悠久歷史,穆太力普·托合提阿則介紹說,在各項優惠政策的幫助扶持下,該團發展愈加壯大,1956年剛成立時只有十幾個人,現在已經擁有55名演員,成為新疆規模最大的縣級文工團。
為了讓新疆和北京兩地的文化能夠更貼心地交流,促進兩地人民的友誼更加深厚,自2010年10月開始,北京市每年安排一個對口支援的和田地區文工團進京演出、交流、培訓,至今已安排了墨玉縣、和田縣文工團百余名演員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開展舞蹈、聲樂等各方面的培訓,深入到北京的各個區縣、街道、社區、學校以及部隊等地演出,不僅為和田地區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文化輕騎兵,也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經典文藝節目,為首都人民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民俗風情演出,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新疆文化,深受兩地人民的好評,已成為北京市文化援疆的一項品牌活動。
此次新疆洛浦縣文工團赴京文化交流培訓演出活動將持續至7月18日,為首都廣大群眾奉獻16場極具新疆民族特色的文藝演出,旨在推動北京和新疆兩地的文化交流,傳播優秀民族文化。除在北京舞蹈學院接受專業藝術培訓外,北京市文化局還將組織該團開展一系列觀摩、學習、參觀活動,以提高全體參訓人員的藝術境界、專業技能,進一步加深兩地文藝工作者之間的友情。
新疆洛浦縣文工團大型主題歌舞晚會“塔什古麗的傳說”演出劇照 本文攝影 丁楊
(編輯:競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