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商業(yè)片,就要遵從它的“游戲規(guī)則”
電影《畫皮Ⅱ》劇照
《畫皮Ⅱ》的導演烏爾善在學生時代,曾是個鋒芒畢露的文藝青年,他目空一切地鄙視所有“爛俗”的好萊塢商業(yè)片,言必稱塔爾科夫斯基、費里尼和阿倫·雷乃。直到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那些大師的作品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把玩的“奢侈品”,跟普通觀眾沾不上半毛錢關系,這才恍然醒悟——原來電影是一種工業(yè)品,不是用來彰顯導演個性的東西。
所以現(xiàn)在的烏爾善極其看重團隊的力量,他甚至說自己不再相信個人能力。記者采訪烏爾善時,從他口中說出的大多是“標準”、“規(guī)則”、“團隊創(chuàng)作”、“集體智慧”這樣的詞語,而絕少提及自己的個人風格,仿佛《畫皮Ⅱ》的票房大捷跟他沒多大關系似的。在一來一往的對話中,你很快就會被這個40歲的蒙古族漢子說服,并深深地認同他的觀點。烏爾善一再強調,自己想拍的是主流商業(yè)片,這樣的電影必須服從于電影工業(yè)的規(guī)則?!懂嬈あ颉分北?億的票房,毫無疑問地證明了他判斷的準確性。
集體的智慧遠大于個人
記者:您認為《畫皮Ⅱ》取得票房大捷最重要的經(jīng)驗是什么?
烏爾善:最重要的經(jīng)驗就是投資者、創(chuàng)作者和營銷者的思想必須高度統(tǒng)一。《畫皮Ⅱ》從出品人楊洪濤、制片人龐洪到藝術總監(jiān)兼營銷總監(jiān)楊真鑒和我,都希望打造一部主流商業(yè)片,所以我們首先考慮的并不是劇本,而是影片的定位。影片的類型是什么?目標觀眾是誰?主題是什么?如何跟觀眾發(fā)生共鳴?選擇怎樣的戲劇表現(xiàn)方式?用了幾個月時間解答了這些問題之后,我們才開始著手組建創(chuàng)作團隊。
記者:這是好萊塢商業(yè)片普遍采用的創(chuàng)作流程嗎?
烏爾善:對。美國的大型商業(yè)電影,比如《哈利·波特》《阿凡達》,都有一個科學的工作程序,團隊中所有人的工作都統(tǒng)一于一條規(guī)范的流水線上,把純粹的個人創(chuàng)作和個人才能的發(fā)揮,變成一種系統(tǒng)化的、有配合的集體創(chuàng)作。但在中國,很多導演都不愿按照工作流程去做,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未來的工作方向是什么,這顯然不是商業(yè)電影導演應有的工作方式。
既然將《畫皮Ⅱ》定位為主流商業(yè)電影,那么我們就必須要遵從一整套成熟的商業(yè)電影制作規(guī)則。在拍電影的時候,我從不相信個人能力,我相信的是團隊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和眼界必然是局限的,但不同的人在一起,視野就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創(chuàng)作團隊是這樣分工的:我是導演,更在意電影的主題和電影主題呈現(xiàn)的戲劇性程度;編劇冉平是一位優(yōu)秀的小說家,他有非常成熟的寫作技巧和對人性的深刻認識;楊真鑒是藝術總監(jiān)和營銷總監(jiān),他在意的是電影的核心理念和核心價值觀能否在市場上變成營銷的主題;監(jiān)制陳國富更在意整部電影的藝術質量和技術標準——大家用的是一個合力,而不是互相拆解的力量,這對于《畫皮Ⅱ》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記者:您是否擔心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會抹殺藝術作品的個性?
烏爾善:與藝術個性相比,主流商業(yè)電影更需要的是觀眾的共鳴。有人說電影是一種個人表達,但我認為電影是一種公共藝術。一位藝術家如果想表達自己的藝術個性,弄塊布、買點顏料畫張畫效果可能更好,為什么要耗費那么多資金來拍電影呢?觀眾看畫展常常是免費的,但進影院看電影基本都要自掏腰包,所以你拍攝的電影一定要對得起觀眾付出的那些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既然是公共藝術,就需要團隊創(chuàng)作,你的藝術才華必須完美地融入到團隊中去,才能實現(xiàn)最大化。一部電影的導演也許能夠起到船長的作用,但一艘船只靠一個人是開不動的,必須得有人掌舵,有人看風向,也有人測水深。所以說,主流電影最基本的性質就是公共娛樂性,在觀眾跟你的電影產生共鳴的前提下,你才能談及思想表達和美學訴求。
記者:“唯愛永恒”這個主題就是《畫皮Ⅱ》最大的共鳴點吧?
烏爾善:沒錯?!懂嬈あ颉穭?chuàng)作團隊所選擇的題材和表達方式都是非常公眾性的——探討愛與死亡的主題、源自中國古典文化的魔幻愛情類型、眾多一線明星的加盟,都是很好的共鳴點?!懂嬈あ颉匪磉_的不是我所有的觀點,而是我認為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觀點。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大片并不一定要投資大、明星多、場面大,但必須能產生大共鳴。一部制作很簡單、沒什么明星,但非常動人的影片,也是人性層面的大片。
“東方新魔幻”應放眼全亞洲
記者:片方將《畫皮Ⅱ》定義為“東方新魔幻電影”,這個概念從何而來?
烏爾善:《哈利·波特》和《指環(huán)王》等影片出現(xiàn)后,魔幻電影已成為好萊塢最重要的商業(yè)電影類型之一。我認為魔幻電影在中國的發(fā)展前景也非常廣闊,因為我們有著異常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源。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具有神話氣質和想象力的民族,很多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都滲透著極強的魔幻思維,我們很希望能通過電影這種現(xiàn)代藝術將那些古老的傳說具象化。
當然,既然是“東方新魔幻電影”,這個“東方”就不僅局限于中國,它意味著一個更為開闊的文化視野——我們試圖把亞洲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都整合為創(chuàng)作魔幻電影的資源,同時凝聚亞洲各國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運用最先進的電影制作技術,創(chuàng)作出一部全新形式的魔幻片。以影片中的美術與造型設計為例,我們的靈感不僅來自古代中國,還融合了古代日本、中亞、印度、藏羌、匈奴等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元素,用扎實的知識與天馬行空的想象構建了一個魔幻的世界。
記者:正是基于這種放眼全亞洲的創(chuàng)作思路,《畫皮Ⅱ》才邀請了日本的藝術家擔任影片的概念設計和作曲吧?
烏爾善:的確,影片的概念設計天野喜孝先生和作曲石田勝范先生都是亞洲一流的藝術家。魔幻電影不能全部靠實拍完成,因此比普通電影更需要一位概念設計師來把控視覺效果的創(chuàng)作方向——他要將概念轉變成具象的畫面、轉變成一張張清晰明了的概念圖,從而讓所有創(chuàng)作人員對電影的最終完成效果有一個清晰的預想。對于《畫皮Ⅱ》而言,我們需要一位能夠把東方文化的美學元素提煉出來,同時又讓觀眾感覺十分現(xiàn)代的概念藝術家。然而在中國這樣的概念藝術家很少,一些從事游戲行業(yè)的年輕人的設計偏西化,原創(chuàng)性不強。在劇本創(chuàng)作階段,我想起了曾為《最終幻想》《吸血鬼獵人D》《陰陽師》等作品擔任概念設計師的日本藝術家天野喜孝。早年學習美術的時候,我曾看過他的畫冊,他的繪畫風格飄逸妖嬈,充滿幻想氣質和神秘感,與《畫皮Ⅱ》非常契合,所以就力邀他加入我們的創(chuàng)作團隊。同時我還邀請了5位國內的畫家和美術師參與概念設計工作,他們與天野先生一起為《畫皮Ⅱ》繪制了一百多幅概念設計圖,給美術部門、攝影部門和特效部門指明了創(chuàng)作的方向。
而曾經(jīng)擔任過《大奧》作曲的石田勝范先生的音樂則達到了超越民族和國界的境界,他的配樂借用了古箏、馬頭琴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或華麗或悲傷的情感基調,卻超越了純粹的中國音樂的束縛,真真正正做到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
記者:唯美是創(chuàng)作團隊對《畫皮Ⅱ》影像風格的整體追求嗎?
烏爾善:除了唯美,還有樸實。在一部中國古裝大片中,“唯美”通常是用以形容畫面漂亮、造型華麗、色彩鮮艷的詞匯。但我覺得唯美首先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情感純粹了,色彩就鮮明了;心胸開闊了,構圖就舒展了——人性之美是形式之美的依據(jù)。人性崇高了,那些光影、色彩、造型、面孔自然也就產生了內在的生命力。因此在《畫皮Ⅱ》中,每個人物都是非常純粹、鮮明的,每個場景都是十分樸素、簡約的。
記者:與2008年的《畫皮》相比,攝影指導黃岳泰的攝影風格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烏爾善:我對黃岳泰先生說,不想把《畫皮Ⅱ》拍成鬼片,而是要拍成一部嚴肅的正劇。2008年的《畫皮》里有很多傾斜構圖和混合色光,我認為那種方式并不適合《畫皮Ⅱ》的故事,我希望攝影風格要非常從容,光影要非常細膩,影像要非常唯美。電影里魔幻的氣氛應當為劇情服務、為人物服務,渲染得過多就是過猶不及,反而會影響觀眾對劇情、人物和情感的理解。
記者:與備受贊譽的視聽效果相比,《畫皮Ⅱ》的劇情遭受了不少批評,甚至有人認為您是廣告導演出身,不擅長講故事,您怎么看待這種質疑?
烏爾善:觀眾有權利對電影發(fā)表意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創(chuàng)作者沒有辦法也不能強行改變這種標準。但我要說的是,電影的故事不是像單田芳的評書那樣靠嘴說出來的,而是用電影語言表達出來的,作為導演的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讓影片的故事與影片的視聽手段結合得更加完美。說實話,《畫皮Ⅱ》中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問題,因此直到今天我也沒有勇氣去影院觀看自己的作品。但沒關系,我今年才40歲,至少還能拍30年電影,我相信自己以后的影片會更加出色。
相關鏈接
專家研討《畫皮Ⅱ》
7月9日,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寧夏電影集團、麒麟影業(yè)聯(lián)合主辦的電影《畫皮Ⅱ》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畫皮Ⅱ》的出品人楊洪濤、制片人龐洪、藝術總監(jiān)兼營銷總監(jiān)楊真鑒、導演烏爾善與傅紅星、饒曙光、胡克、路海波、尹鴻、陳旭光等眾多專家學者就影片的主題思想、藝術表達、營銷策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于票房已經(jīng)突破5億元人民幣大關的《畫皮Ⅱ》,專家學者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該片是中國電影產業(yè)逐漸走向成熟的產物,主創(chuàng)團隊對于系列電影品牌的打造值得稱道,影片從創(chuàng)意、敘事到視聽語言、特效技術都極具突破性,而其票房的持續(xù)走高也充分體現(xiàn)了好萊塢式團隊創(chuàng)作的優(yōu)勢。同時,專家學者們還針對影片中存在的人物性格區(qū)分度不高、血腥場景較多等問題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