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什么 看什么 怎么看——第二屆世界華語電影論壇側記
日前,第二屆世界華語電影論壇在京召開。電影導演金依萌、知名學者戴錦華、奇藝網內容總監高瑾等人,分別就華語電影的類型創作、華語電影未來的前進方向、新媒體語境下華語電影的觀看方式等問題發表了各自的意見。
商業片需要導演有個性
金依萌:類型片就是商業片,但別以為商業片容易拍。如果在一個輕松、容易讓大家接受的基礎上讓別人體會到深度,是最好的。商業片首先要考慮到大眾需要。把大眾需要搞清楚,是需要科學計算的。電影對于導演來說就是講故事,如果給十個人講一個故事,十個人全部都聽懂了,在我期待他笑的時候他笑了,期待他哭的時候他哭了,我就成功了。這是需要技術、磨練、科學性的。導演要學會怎么樣開始,用什么樣的語氣去敘述什么樣的事情。
此外,商業片不代表導演沒有藝術個性。很多讓觀眾記一輩子的商業片電影,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里面融入了導演的個人風格。在知道技術含量的重要性后,知道怎樣簡單蓋一個房子之后,就應加入自己的風格。觀眾培養到一定階段以后看電影,就不只是看電影了,他們還會要求去看心儀導演的電影。導演要建立品牌的概念,比如昆汀的電影,觀眾知道想在其中看到什么。這是更高級別的商業電影,導演把個人的風格融在里面,同時加上很強的技術手段,沒有技術,等于拒絕跟別人溝通。
三部電影標明三種方向
戴錦華:從去年末到今年末,有三部影片成為關注和討論的熱點,這三部影片是否提示了我們一種新的可能,一種新的出路,一種中國電影自我反省或者自我尋找方向、自我定位的小小的標識?
去年的票房之最是《讓子彈飛》,它不僅僅是關于謀取權位的古典敘事和結局,而是有著獨特的價值訴求。而今年的熱點《鋼的琴》和《失戀33天》,是在所謂的好萊塢大片夾擊之下熱起來的。這三部電影給中國電影指示了另類的生機和標本,《鋼的琴》給我們的提示是以中國電影觸摸中國的社會各個階層極端豐滿、極端深刻的歷史經歷和個人生命經驗。我看好《鋼的琴》是在于它是一部有著電影語言藝術形式探索的電影,對所有形式的探索和嘗試,沒有流于歐洲國際藝術電影節所規范的形式常識或者形式表達的刻意;《讓子彈飛》同樣是親和觀眾的,是倡導另類不同價值標準的電影;《失戀33天》短平快、輕盈精美、非常準確地面對大多數觀眾群,關乎他們真切的生命體驗,同時這種生命體驗又賦予一種白日夢形態。這三枝花朵標明著中國電影的前進方向。
新媒體為電影更好地服務
高瑾: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我們發現網友的收視習慣中,他們最關心的首先是華語類別的電影,其次是亞洲電影,然后是國外電影,國外電影中有中國演員參演的電影,其關注度也很高。
今天,新媒體發展越來越迅猛,它能為華語電影做的也不限于數據統計和播出平臺。在電影策劃階段,甚至到后續的營銷階段新媒體都可以介入。因為,我們知道觀眾更感興趣的是什么樣的產品,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因此未來電影在做發行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地區觀眾的喜好,做不同地區的宣傳推廣,甚至商業方面的合作。
當然新媒體的一些新技術也會使得電影的商業價值增大。比如《非誠勿擾2》,當中有一個珠寶品牌的植入,如果在影院看電影的話,觀眾只能知道這個珠寶有可能是贊助廣告。然而,新媒體的新技術卻能夠做更多增值服務,如果網友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該珠寶的信息鏈接,網頁則會跳轉到珠寶售賣的頁面。因此,新媒體無論是在策劃階段,還是制作階段,甚至未來的營銷階段,都能夠給華語電影帶來很大的增值空間。
(編輯:孫育田)
· | 拍商業片,就要遵從它的“游戲規則” |
· | 炮轟《泰囧》遭批:商業片無需承擔教化之責 |
· | 別亂貼“藝術”和“商業”的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