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態炎涼背后的人情冷暖——評青年作家俞勝的小說創作
在當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文學情勢下,有一位勤勉、謙卑且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引起了我的關注,他就是俞勝。盡管從事小說創作的時間并不長,俞勝卻已在《中國作家》《鐘山》《山花》《北京文學》等發表了多篇作品。他的小說,如《當我來到霞村的時候》《水乳交融》《城里的月亮》《像我這種人》等,無論何種題材,都既富有傳統文人的儒雅氣質,又飽含當代作家的人文關懷。他近來創作的《老鄉》《謝蘭香真能再去北京嗎?》《我有同學在北京》等小說,以心系蒼生的姿態直面社會現實,將筆觸伸向現代都市中的異鄉人,極其深刻、逼真地寫出了他們面臨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惑,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俞勝的短篇小說新作《老鄉》正是這樣一篇作品。
《老鄉》在較短的篇幅內,通過幾個日常事件,反映出都市小人物的艱辛生活和城鄉差異,以及世態炎涼背后的人情冷暖。小說中,供職于國家某部委的姚小帥,還只是個主任科員的時候,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多年凄惶無人問,門前冷落鞍馬稀。35歲那年,終于出人頭地,榮升了單位的副處長,好運便接踵而至。先是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接著成了家鄉駐京聯誼會的座上賓,并被舉薦為副理事長,從此風光無限。然而,雖然已是名副其實的京官,放眼衙門深似海的京城,姚小帥不過是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小人物。他對于家鄉、家鄉人民始終心存感念,愿盡所能維系那一份濃濃的鄉情,社會現實卻告訴他,在復雜的人情世故面前,再美好、再深厚的鄉情,也會變得隔膜甚至不堪一擊。面對老鄉的求助,很多時候他都無能為力。于是,老鄉對他的羨慕、信任和友好之情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在他們眼里,“這人啦,發達時和沒發達時是不一樣的,發達了的人和沒發達的人,兩個肩膀也是不一般齊的。”
書寫世態炎涼背后的人情冷暖,是小說《老鄉》的思想主題。為更加深入、細膩地表現這一主題,俞勝選取了日常的生活場景和普通人物,進行著故事的演繹。正是這種日常的生活場景和普通人物,讓小說具有了現實性和真實性皆備的特點。一方面,小說反映的是無比現實的當下生活:想要辦成一件事情,得靠方方面面的關系;異鄉人前往城市里尋夢,卻難以被城市接納,經歷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煉獄。另一方面,小說反映的這種現實生活又無比真實,面對種種令人無奈的生活現實,所謂同學,所謂老鄉,逐漸為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所淹沒,其中的人情冷暖,唯有自知。
《老鄉》還展現出俞勝小說創作哀而不傷的特點。盡管故事情節發展到后來,充滿了一種惆悵意緒,但還是沒有讓我們對現實、對未來絕望。小說結尾,姚小帥因沒有幫老鄉解決問題,深夜造訪而遭其誤解,內心頓時感到很失落,小說到此打住,留給我們的則是關于鄉情和人情的無盡思考。生活仍然在繼續,誰能說黑夜過后,不會是一個陽光明媚的白天呢?此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俞勝在小說中體現出來的寫作姿態。與當下現實主義作品大多持批判立場不同,俞勝的平民立場更加鮮明,也更令人感佩。他近期創作的《謝蘭香真能再去北京嗎?》《我有同學在北京》等題材相似的小說,在個人寫作情感的處理上,都并非簡單的批判,而是充滿人性和溫情。這樣的作品,雖然沒有大開大闔、跌宕起伏的情節,卻在不動聲色中彌漫著一股濃郁的生活和人文氣息。
(編輯:偉偉)
· | 錯位的陣痛與融合——讀俞勝《城里的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