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動人而不刻意煽情
電影《桃姐》劇照
這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炫目的技術,沒有矯揉造作的煽情,正如宣傳海報所呈現的那樣:平實、溫馨,簡單不乏細膩、輕松不失厚重。導演許鞍華以細碎舒緩的節奏、冷靜客觀的語言,慢慢鋪陳了一段勝似母子的主仆情誼。家傭桃姐(葉德嫻飾)年老生病,由其帶大的少爺羅杰(劉德華飾)反過來照顧她,完成了如兒子般“養老送終”的一段陪伴。
以女性的視角關注女性的生存與命運,是許鞍華的一貫追求,從早期作品中的越南少女到《客途秋恨》中“秋月無邊”的“母親”,從《女人四十》中富有生活智慧的“孫太”到《姨媽的后現代生活》中浮生若夢的“姨媽”,從《天水圍的夜與霧》中掙扎求生的王曉玲到《得閑炒飯》中的雙性戀人Anita與Macy……許鞍華憑借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和微妙感知,將那些人間俗事娓娓道來,塑造了眾多生活在社會底層個性、年齡、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
桃姐,一位自梳女住家女傭——香港人最具集體回憶的身份。她在羅杰家做了60年,一生的年華都用來伺候四代主人。沒有私心、沒有雜念,把每位成員都當作自己的家人照顧,會把與他們相處的一點一滴拼湊成的記憶全都收藏在“大寶箱”里。特別是對羅杰,更是寵愛有加。如今,她行將就木,一次中風、半身癱瘓,再沒有強健的身體可以支撐她勝任工作。于是,她主動要求到老人院安度余生。影片隨后以桃姐在老人院的點滴細節推動劇情,用桃姐的親歷和羅杰一次次對桃姐的拜訪切入桃姐與羅杰的內心世界。
憑借對桃姐栩栩如生的塑造,葉德嫻在65歲之際摘得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兩項桂冠。沒有花哨的設計,沒有過多的言語,葉德嫻以近乎白描的表演,將這位孤寡老人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來。從開場時買菜的臺詞,到老人院時面對生死的從容,再到想念羅杰卻又不敢打擾、默默等待的期盼,與羅杰的母親閑聊家常時的眼神,顧盼間神情傳遞,細膩地表達出“桃姐”豐富的內心情感,塑造了一個活脫脫、習慣于低聲下氣、忍辱負重、樸實善良的女傭形象,令人心生憐憫甚至是共鳴。
平心而論,歌手起家的葉德嫻長相不俗,在表演上卻不計形象、另辟蹊徑。對她的印象,大多來自香港電影中那些活潑搞笑、古靈精怪的“綠葉”級喜劇配角。例如,《黃蜂尾后針》中風騷刻薄的馬護士、《洪熙官》中愛財如命的“紅豆母”。1985年那部轟動一時的《法外情》是葉德嫻少有的悲情角色。她在片中飾演劉德華的生母——一個被毀容、已屆中年、飽經劫難、處境坎坷的廟街妓女,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曾獲“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也正是這部影片,葉德嫻與劉德華開始了多達11次的“母子”合作,培養了不是母子勝似母子的多年情誼,奠定了今日《桃姐》中二人真實自然的表演。
可以說,除了許鞍華獨到的眼光、葉德嫻精湛的演技外,《桃姐》也是身為主演兼投資人劉德華的“簡單生活”。投資《桃姐》,不光是兌現2001年的承諾——支持許鞍華導演,是真真切切的因《桃姐》而感動。特別是得知葉德嫻要出演“桃姐”,劉德華十年來第一次主動向導演爭取飾演男主角羅杰。
羅杰,一位三十多歲、尚未成家的電影界人士,因對傭人桃姐長期依賴的緣故,在桃姐病倒后才漸漸發現自己從前對桃姐的忽視。由冷漠轉為感恩,真心實意地反哺,把對桃姐的感恩化為行動,走進她的內心世界,趕走暮年老人身邊的孤獨無助。
此外,劉德華還邀請諸多大腕在片中客串,徐克、洪金寶、于冬、黃秋生、宮雪花、秦海璐、秦沛、寧浩等,他們并非走馬觀花,而是恰如其分地在桃姐與羅杰的大主題下穿插表現了香港眾多小市民的群像。比如為資金問題耍滑頭的制片商與導演、改行經營老人院的老板、有著家庭隱憂的老人院主任蔡姑娘,以及包括堅叔、梅姑、老校長等在內的老人院一干人等等。動人而并不刻意煽情,不時富有喜感,但一笑之時,卻又深深體味到生活的辛酸與生命的感動
《桃姐》介于彩色與黑白之間的做舊色調,就像是一杯清淡的茗茶,看起來無滋無味,但卻潤心于無聲。“這部電影包含著愛、尊重以及尊嚴,笑中有淚,令人感動”,折射出時下的人們心中回歸人性真情的共同心聲。
(編輯:曉婧)
· | 許鞍華:那些年 我們一起拍電影 |
· |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推介會在京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