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文化強國”是高素質的、文明的社會
全國政協常委馮驥才8日談及“文化強國的內涵和標準”時指出,文化的終極是社會文明,“我們要建成一個高素質的、文明的社會,我們全民是一種高素質的文明,擁有高素質的文化,在這種品質下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文化強國。”
全國政協3月8日舉行主題為“深化文體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王健林、單霽翔、尹力、樊錦詩、張和平圍繞文化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談及“文化強國的內涵和標準”時指出,文化強國,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文化形象。從歷史文化來看這是非常清楚的,但關鍵是未來文化強國的文化形象應該是清晰的。因為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是毫無疑問的,在這一點上我們很驕傲,但是這是歷史創造的。
“文化強國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未來、我們的追求,所以我覺得,未來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國家文化強國的形象,應該有一個鮮明有力的、為我們公民所自信的文化精神。”他說。
馮驥才認為,第二個標準就是在文藝作品中,需要有一大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創造出來。任何國家和民族在文化強盛時都有一大批作品支撐著。
此外,還要有一個真正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的文化產業。馮驥才表示,對于產業來講一定要追求經濟收益的最大化。但做的既然是文化產業,文化本身是精神性的,這就是要擔負文化責任,這就要擔負傳播真善美的責任,不能唯利是圖。
“當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最后用了“三個化”,我覺得也應該引起文藝界的注意: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他說。
再有就是終極目的。文化強國最后建成什么樣,就涉及到文化的終極是什么。
馮驥才說:“我覺得文化的終極是社會文明。所以在這里我特別想提一個概念的思辨,過去我們說經濟社會,在改革開放之前一段時間我們政治社會說得太多了,而現在我們提的是經濟社會。經濟社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提法是說我們整個社會的血液活躍起來了,社會充滿了活力。但我們經濟發展到今天,我覺得文明更重要。我建議有關部門思考一下是不是應該提‘文明社會’了,我覺得‘文明社會’包容得更大,既有物質文明又有精神文明。因此,第四條標準就是我們要建成一個高素質的、文明的社會,我們全民是一種高素質的文明,擁有高素質的文化,在這種品質下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文化強國。以上四點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關系著的。”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