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與眾不同的雷鋒
雷鋒一臉燦爛地在天安門前停著的一輛摩托車上留影,他身體前傾,仿佛正在長安街飛馳。這可是絕大多數男青年都會有過的夢想。
光榮入伍
《雷鋒:1940-1962》 師永剛著 三聯書店出版社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幾代人都是唱著這首歌成長的。從小到大,雷鋒成為我們記憶里無法抹去的符號,讀《雷鋒日記》,看雷鋒電影,學習雷鋒事跡,學雷鋒做好事……離開雷鋒的日子里,絕大多數人還能對他的身世事跡如數家珍。
一個貧苦出身的孤兒,一個對舊社會充滿仇恨的少年,一個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分子,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好戰士……對雷鋒的贊美之詞多如牛毛,他生前身后獲得榮譽無數。他幾乎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精神,還在影響著中國和中國人。
雷鋒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要出一本關于雷鋒的書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容易的是海量的資料和文章,隨便都能出本皇皇巨著;難的是這樣的“炒冷飯”能吸引人嗎?
三聯書店推出的師永剛主編的《雷鋒:1940-1962》無疑是成功的,甫一上市就引起媒體和市場的關注。這本書讓現代人還愿意花錢,自發地學習雷鋒。那么究竟是什么讓這本《雷鋒》與眾不同呢?
眾所周之,這本書的編著者師永剛是發掘“畫傳”系列而聞名,后因“畫傳”蜂擁而起而聲名貶值,他又改叫“私家相冊”、“映畫”。這本《雷鋒》基本還是一脈相傳的以圖制勝,只不過干脆連“畫傳”名字也省略了。
這本書通過非常豐富的圖片及文字,以現代眼光對雷鋒的全新詮釋,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英雄。書中的照片囊括了雷鋒的童年、學習、工作、當兵,甚至多年來被掩埋的戀愛,讓讀者從方方面面去認識雷鋒,認識那個特殊的時代。
翻閱完這本書后,我們會輕易地發現雷鋒同志的兩大愛好,寫日記和照相。雷鋒生前給這個世界留下了10本日記,還有300多張照片。
對每個從小受到過愛國主義教育的青少年來說,對雷鋒日記絕對不會陌生。版本眾多的雷鋒日記,最初只是為了更加生動地展現榜樣形象以配合對雷鋒的學習,但漸漸地承載越來越多的教化任務。其文風影響了一代青少年的課堂作文,引導了扶老奶奶過馬路題材類型的誕生。
讓人驚喜的是,在師永剛的這本書里,居然還能看到雷鋒在當兵之前寫的愛情小說、詩歌等作品。原來,雷鋒曾經還是新中國的文學青年。
雷鋒廣為流傳的形象照就那么幾幅,就是這些圖片至少影響了三代中國人生活的影像,據統計除領袖像之外,雷鋒照片是被最廣泛印刷、傳播的人物肖像。
由于這本書圖片主編正是雷鋒生前攝影師張峻,所以書里近一半的照片是首次公開,很多近乎時尚的照片,徹底顛覆了雷鋒過去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很難想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有人竟然能夠拍攝那么多的照片。
比如書中有這樣一張照片——雷鋒一臉燦爛地在天安門前停著的一輛摩托車上留影,他身體前傾,仿佛正在長安街飛馳。這可是絕大多數男青年都會有過的夢想。
這本書告訴我們,雷鋒是一個精神符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圖騰。但不能忽略的是他同樣也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他喜歡時尚,所以他的遺物里整理出了手表、皮鞋、毛料褲、皮夾克;他年少輕狂,所以偶爾也喜歡向人炫耀一下他的軍功章;他也有愛美之心,所以喜歡拍照,會偷偷留劉海,在部隊時就藏進帽子里,外出時把帽檐兒往上一頂,劉海就露了出來。
雷鋒和那個時代每個青年一樣,甚至走在潮流的先鋒里,他參加少先隊、主動回鄉當農民、當政府公務員、學開拖拉機、喜愛拍照片、成為鋼鐵工人、穿皮夾克戴手表、參加解放軍、學習《毛澤東選集》……雷鋒的生活正是那個時期的主流生活。
還原英雄本色,并不是要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把其從神壇上請下來并不是為了褻瀆他,而是更加清楚的看到一個真實的雷鋒。
在去除了那個時代刻意賦予的理想化、完美的形象之后,剩下的才是真實的凡人雷鋒。雷鋒也因為有缺點才可愛,他并不是一個遙遠時代那個只會做好事的傻子,他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善良的人。
“人人都在尋找自己的雷鋒。國家也在尋找自己的雷鋒。”這是《雷鋒》這本書的宣傳語,理解了這句話也會理解每年都會出現在我們視野的那位小個子兵。
正像師永剛自己所總結的,在今天重提雷鋒,如同重提遙遠的上世紀60年代,有大片的紅色,也有大段的激情;而我們今天看雷鋒,不僅僅是帶著懷舊氣質看一個遙遠的背影,我們懷念這個人,也不僅僅是懷念歷史上的某種風尚,某種想象中的道德以及我們想象中的道德的還原。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