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千萬個雷鋒——記著名作家黃亞洲和他的長篇小說《雷鋒》
《雷鋒》 黃亞洲著 華夏出版社
據悉,著名作家黃亞洲創作的長篇小說《雷鋒》將列入2012年全國“兩會”代表的必配書目,這部50萬字的小說新版已于3月2日在杭州圖書館舉行了全國首發式。
三年多以前,黃亞洲準備動筆寫《雷鋒》的時候,朋友們都勸他,啥不好寫,偏要寫雷鋒?有人認為雷鋒是虛假的典型,有些陌生的朋友寄來電郵,附上各種“破解雷鋒神話”的材料。有人認為雷鋒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但一次突然爆發的災難以及對抵抗災難的見證,令作家堅定了創作長篇小說《雷鋒》的決心。
有一位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孩子都稱他叔叔,他在人們心中永遠年輕、朝氣蓬勃,他年僅22歲即因公殉職,卻仿佛一直在我們身邊,時刻準備幫助他人、奉獻自我,他的名字叫雷鋒。自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寫下“向雷鋒同志學習”至今,小故事、長篇通訊、傳記、電影,各種關于雷鋒的文字似乎已經寫盡,而為他寫一部長篇小說又非常難。著名作家黃亞洲卻知難而進,為呼喚雷鋒精神的當代生長并永世長存投入了巨大的心血。2月29日下午,黃亞洲作客北京東城區圖書館,為大家講述創作長篇小說《雷鋒》的前前后后,雖然是工作日,但聽講座者眾多,有不少孩子、青年慕名而來,為了雷鋒,也為這位充滿社會責任感的辛勤書寫者。
不能寫?不宜寫?怎么寫?
黃亞洲是雷鋒時代的歷史見證者,毛澤東為雷鋒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學習雷鋒時,他剛上中學,那時候的孩子學雷鋒還停留在很淺的層次,上學的途中看到哪個車子過不了橋,心里特別高興,可以上前幫忙推車,然后這一天就變得無比愉快。這個行為在孩子心里是很神圣的,日記里寫,作文里也寫,還會向老師、家長報告說:我今天學雷鋒了。
三年多以前,黃亞洲準備動筆寫《雷鋒》的時候,朋友們都勸他,中國那么多題材,啥不好寫,偏要寫雷鋒?反對意見大約有三種。一是認為不能寫,因為雷鋒是虛假的典型,他的照片是擺拍的,他的事跡都是自己寫下來之后大家傳閱,他的成長過程不真實,那個年代的社會指導思想還比較“左”,當時塑造的典型在今天還有多大的生命力?作為有良心的作家,不應該再寫這個題材。有些陌生的朋友還好心地寄來電郵,附上各種“破解雷鋒神話”的材料。二是認為不宜寫,說雷鋒時代是計劃經濟時代,大家都很窮,只有幾十塊錢工資,互相幫助很平常;但半個世紀過去了,在市場經濟主導下,經濟結構多元化,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都是多元的,大家都在競爭的時代里表現自己,怎么能老想著別人?應該多為自己想想,個體活躍,社會才活躍。三是認為不好寫,雷鋒事跡不轟轟烈烈,不驚心動魄,比較平常和零碎,推個車、打個傘、揀點糞、寄點錢,很具體,但也很不起眼。雷鋒沒有纏綿悱惻的戀愛經歷,作家也不能為他新編驚天動地的事,這樣寫實風格的作品,看幾頁就知道了全部,怎么寫?
處處都有活雷鋒
長篇小說《雷鋒》是否有必要寫,寫了是否有人看?就在作家感到某種壓力時,2008年5月12日,汶川爆發8.0級地震,中國作協組織全國各地20余位作家在震后的第八天趕赴汶川采訪,黃亞洲作為抗震救災采訪團的副團長之一,走了都江堰、綿陽、綿竹、北川、什邡等地,一路見到部隊在噴灑消毒粉,廢墟里還掩埋著尸體,到處都有哭聲,也到處都在緊急救援,當時的場面令作家感動不已,他感嘆道,災區到處都是活雷鋒。
黃亞洲是大地震的第九天趕到都江堰的,他看見醫院坍壞了,一位斷了骨頭的骨科醫生擺著桌子坐在馬路邊,用那只沒纏住繃帶的手給傷員看病。一位幼兒園的園長,在地動山搖的時候帶領20多個老師沖進沖出,救出了700多名兒童,她在帳篷里暫時避難,向作家采訪團請求支援活動板房,她說,帳篷沒有窗子,不要,我想要活動板房,作戰地幼兒園。家長都離去了,孩子散在各地,余震不斷,不安全,我要把孩子們都找回來。當天,黃亞洲就寫了一篇博客,請求家鄉浙江的企業家向災區捐助活動板房。幾天后,作家就發現已經有浙江的老板飛來四川,帶來了技術人員,開始測量,后來就捐助了價值300萬元的漂亮的活動板房,有20多個教室。作家還為這位幼兒園園長的事跡寫了一首詩,并把園長的手機號碼寫在詩里,經《中國藝術報》及時刊發,上海市有關領導看到并核實后,立即聯系了一家中德合資企業,這家叫“凱士比泵”的企業資助了50萬元,經多方援助,一個很漂亮的幼兒園只用了80多天就建了起來。黃亞洲感嘆地說這些企業家就是雷鋒。
作家在采訪中知道,很多遇難的教師遺體在門下被挖出來,可以想見災難來臨時他們是如何撐住門框,讓學生先走。特別是張米亞老師,遺體的雙臂合圍保護了懷中兩個學生,救援人員為救出昏迷的孩子,不得不把他僵硬的手臂鋸下來,作家為張米亞寫了一首詩,寫的時候忍不住流淚,他這樣寫到:“對不起,張米亞,我們只有用電鋸接通220伏的淚水,鋸你。”
作家還遇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有一次見到作家故鄉趕來的學生,當時他們的衣服半邊濕了,學生說他們今年大四,課不多,看到新聞報道實在坐不住,來災區已經3天了,3天沒洗臉沒洗腳,只吃方便面。昨夜帳篷沒搭好,晚上下雨,他們在地上睡得太死,早晨一看,雨水已經滲了進來,所以濕了半邊。作家問他們什么時候回家,他們說,這里不是重災區,我們還要往北川、汶川去,穿過封鎖線也要沖到里邊去救援。
作家說,災區的每一個奮不顧身的救援者都是雷鋒精神的實踐者。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