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的另一種記錄——周明散文集《文壇記憶》解讀
關于這本近50萬字的《文壇記憶》,它承載的絕不只是周明所親歷的中國文壇,它更多的是中國文人在這個時代的縮影。我一直以為,看一個作家的德行,一定要看他讀什么書,與什么樣的人交往,所寫的作品是否能發掘事物的亮色。
在現當代中國作家中,名家、大家很多,尤其是對于活躍于上世紀的作家來說,他們的名字猶如天上的星辰一樣,足以讓今天的我們眼花繚亂。我很感慨于生活在那一時期的作家、編輯,他們以群體的形式照亮了中國文壇。還好,作為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我,從昔日的文學青年到今天的報紙副刊編輯、記者,以至成長為作家、評論家,使我有很多機會近距離地接觸、認識了一批知名的作家、編輯家、評論家,有相當多的人還成了忘年交。如在1983年秋天,我在北京朝陽區文化館參加了一個文學作品的征文活動。雖然沒有得獎,但在頒獎時卻意外見到了著名作家蕭軍先生。記得蕭老為我簽過名后,曾笑著對我說:“小伙子,好好寫,從你身上我仿佛看到我年輕時的影子?!笔捓系脑捵屛液苁芄奈?,似乎我很快就要成為作家了。
京城的名作家名編輯很多。對我影響最大的幾個人當中,周明不可或缺。周明系陜西周至人,1954年從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分配到北京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先后在《文藝學習》編輯部、《人民文學》雜志社、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和中國現代文學館工作。此外,還兼任著中國散文學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的主要領導工作。可以說他是新中國文學發展的直接親歷者和見證者?;赝袊F當代文學史,你會發現,所記錄的只是作家的簡介和代表作品,在這里既沒有編輯的名字,也沒有文學評論家和文學組織者的名字。這顯然是個遺憾,也是不公平的。所以,人們習慣稱編輯為園丁,把編輯工作視作一輩子為他人做嫁衣。在這個為他人忙碌做嫁衣的無名英雄中,周明無疑是被人稱道的一個。在我有限的二十多年的文學活動中,諸如各種的會議、采風、頒獎中,幾乎都可以見到周明匆忙的身影。即使他不在的場合,也常聽文學界的朋友提起他。當然,說的全都是關于他的好。黃宗英就曾經說:“我是被周明拉到報告文學寫作隊伍上來的。”
“周明確實是文學界難得的好人、善人。他從來不嫉妒人,總希望別人好?!崩献骷伊壬钣懈杏|地對我不止一次說過類似的話。由于擔任著報紙副刊編輯工作,這十幾年中我主動向周明約寫了二十幾篇有關文壇往事的作品,特別是趕上配合大的事件時,我總是首先想到請周明寫。如《徐遲與“哥德巴赫猜想”》《插柳不叫春知道》《有了愛就有了一切》《茅盾先生二三事》等。2011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周明的散文集《文壇記憶》,書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都與我有關。為此,周明在送我書中扉頁上寫道:“書中不少篇章系你的鞭策及催生而成,讓我們共同記住這段歷史?!笔堑?,讓我們共同記住這段歷史,既是周明他眼里的文學史,也是我與周明的友誼往來史。
關于這本近50萬字的《文壇記憶》,它承載的絕不只是周明所親歷的中國文壇,它更多的是中國文人在這個時代的縮影。我一直以為,看一個作家的德行,一定要看他讀什么書,與什么樣的人交往,所寫的作品是否能發掘事物的亮色。寫人記事,是現當代散文的一個重要特征。比起那些文史類的分析型散文,我更看重敘事抒情散文。周明的人物散文很有特點,他始終把握大人物(名家)要通過小細節去描寫這一理念,文字力求通俗曉暢,將情感融于文字的敘述中,讓讀者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思想與情感的共鳴。著名作家石英在評價周明散文時說過:像周明這種經歷豐富的人,寫人物散文是他最大的優勢。然而,有了豐富的經歷,不等于就有了寫作經驗,它還要經過作者的提煉與思考,尤其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翻開當下寫大人物的文章,大都寫得概念、空洞,有的作者還煞有介事地高談闊論,這都不足以給作品加分。相反,像周明這種從細節小處出發,具有很強的文學性的人物散文,在如今的散文創作中自成品格,很值得思考。
我非常認同石英同志的這種評價。一部文學史應包括兩個形象,一是作家的作品,再一個則是作家的社會形象。好的人物散文,是能夠塑造人物的社會形象的。如魯迅的《藤野先生》、朱自請的《背影》、朱德的《母親》等。我以為,像周明散文筆下的茅盾、冰心、黃宗英、趙丹、臧克家、柏楊等人物形象都可以獨步于文壇。有人認為,像周明的這種帶有史志性的散文集,無疑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最好補充。對此,周明謙虛地說:“我的身上所經歷的也是你們所經歷的,我要寫的也是你們要寫的,無非我寫的是這個人你寫的是那個人,我是這樣寫的你是那樣寫的。如果大家都來寫,中國的文學史就豐富了?!?/p>
周明的話讓我豁然明白,這幾十年來他為什么總是樂此不疲地奔波于中國文壇的各個角落。這一切皆因為,他始終熱愛著這個文壇,熱愛那些性格各異的作家朋友們。這就難怪大家總愛稱呼他“周副主席”,贊美他是中國文壇的基辛格了。在此,我深深地祝福他。在中國文壇,有周明在就不會寂寞。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