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溢美 不譏刺 “錢塘劇評”開批評新風
文藝批評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缺席或沉默,針對文藝界的一些亂象,缺少真知灼見的文藝批評,評論家“偃旗息鼓”。二是不客觀不真誠,對作品的評價不實事求是,或極盡溢美、言過其實,或無的放矢、隔靴搔癢,或亂套概念、語焉不詳。
目前,文藝批評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缺席或沉默,針對文藝界的一些亂象,缺少真知灼見的文藝批評,評論家“偃旗息鼓”。二是不客觀不真誠,對作品的評價不實事求是,或極盡溢美、言過其實,或無的放矢、隔靴搔癢,或亂套概念、語焉不詳。
消弭這一現象,需要培植健康良好的文藝評論生態,需要文藝評論家的擔當和努力。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戲劇家協會的刊物《大舞臺》開辟的“錢塘劇評”,作了有益嘗試,開了批評新風。“錢塘劇評”自去年設立以來,已出五個專輯,四位戲劇評論家就浙江省近年來新創、原創的戲劇作品,展開對話式的學術評價和批評。從效果來看,戲劇界反映良好。筆者認為,“錢塘劇評”成功運作,有三點啟示。
不溢美,不譏刺,有啥說啥。堅持專業精神,以獨立的視覺去審視,力圖做到不溢美、不譏刺,不盲目臆斷,不屈眾附和,對作品做出客觀公允的評價,建立浙江良好的戲劇批評文化生態,推動浙江戲劇創作健康發展,這是“錢塘劇評”的初衷和原則。姚劇《王陽明》、甬劇《寧波大哥》、越劇《大漠驪歌》和紹劇《八戒別傳》,都是近年來浙江戲劇界推出的優秀作品,其中有些作品獲得全國性戲劇獎項。四位評論家從戲劇創作規律和作品自身質地入手,分析主題,剖析結構,評點表演,總結得失。好處說好,但不溢美;存在的問題直接指出,不掩飾不模棱兩可,并加以學理性的分析。比如,他們認為,《寧波大哥》“不能滿足于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和價值意義,更要關注它的藝術性”,“必須考慮人物情感的邏輯真實”。《大漠驪歌》“越劇味不濃,歌舞化明顯,戲歌占很大的篇幅,融入了太多的流行音樂元素”,等等,意見中肯、客觀。聯想起不久前觀摩的秦腔現代戲《西京故事》,主題勉強,沖突無序,結構繁雜,形象游移,硬傷如此明顯的作品,卻獲得評論家們的一致叫好,譽為“難得的現實主義力作”。對一部作品的評價,見仁見智是很自然的事,但應該有基本的價值判斷和美學評價。即便是不錯的作品,也不可是一片叫好,好到天上去。
“局外人”說“圈內事”。“錢塘劇評”的四位戲劇評論家,胡志毅、葉志良是大學教授,蔣中崎、朱為總供職藝術研究機構,他們在戲劇家協會有兼職,平時關注戲劇創作及走向脈動。可他們沒有直接從事戲劇創作,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是局外人。局外人說圈內事,有三大好處。一是少些人情影響,少些面子顧忌。這點很重要,評論界出現的虛浮之風,好多是面子評論、人情評論所致。私下議論可以暢所欲言,但公開發表就有顧慮,受到人情等因素的限制。二是有間隔感。“間離”是戲劇手法,評論上也適用。評論家對作品太熟悉了,可能會產生偏愛,影響自己的理性判斷。保持一些距離,沉淀一些思考,會更加客觀。三是多角度審視。當下一些文藝評論質量不高,與圈內人自己評自己有關。美術人說美術,影視人說影視,往往會流于同質化評析。運用文化學或其他學術工具開展文藝評論,視野可以寬一些,看的問題可以深一些,能夠更接近于本質,思辨也更縝密。這點,專家學者有它的優勢。
個案評點與現象辨析相結合?!板X塘劇評”有針對性地評析具體作品的同時,由點入面,展開了對當下戲劇創作中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如對《寧波大哥》評論中,帶出了“宣傳戲如何成為藝術品”、“現實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話題;《大漠驪歌》《王陽明》和《八戒別傳》的舞臺表現方式趨同,出現了“劇種特色的淡化和模糊化,各種劇種的風格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缺乏鮮明個性”?!皯騽⊥爆F象不僅出現在浙江戲劇界,全國也很普遍。這是一個典型的命題,也是需要引起全國戲劇界深思和關注的命題。可能緣于此,“錢塘劇評”四位評論家專門就“戲曲與地方性”展開了探討,可謂是抓到點子上了。
“錢塘劇評”坐而論道,辦出了影響,給我們開了文藝批評新風。當然,也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有些話題和命題的承接上不夠緊密,層次感、遞進感不強,深化不夠,切口還可以小一些、專一些,所評點的作品既立足浙江本省,也可以面向省外。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