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往事,憶故友——悼念徐邦達
○我國著名書畫鑒定家及書畫家徐邦達于2月23日8點38分逝世,享年101歲。
○徐邦達的與世長辭是書畫鑒定界的損失,也是文博界的一大損失,社會各界知悉消息后深感惋惜。本報特約請三位在工作和生活中與徐邦達有過深交的故友、學生,以講述徐邦達令人敬仰的一生。
1978年10月,徐邦達與學生們在青島博物館鑒定書畫。自左至右:楊臣彬、肖燕翼、徐邦達、楊新
念往事,憶故友
□ 謝辰生
我和徐邦達是幾十年的朋友了。
我們最早相識在上海。那還是解放前,我隨鄭振鐸先生工作,要將張絎收藏的書畫整理出版,因為他的很多藏品都流散到國外去了,我們想通過出書留下來點東西。徐邦達也參與了這項工作,我們就算認識了,但沒什么交往,僅僅見過幾次面。
解放后,國家成立文物部門,我和徐邦達就都到北京來了,在文物處當業務秘書,那時我們天天在一塊兒,就熟了。當時的辦公地點在團城,成立了一個收購小組,征集社會文物,每天有很多人來送東西,書畫這部分都是經張絎和徐邦達過目的。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負責起草法律文件,但我和他們經常在一起。那時挺有意思的,有東西送來,我也跟著看,在他們的你一言我一語中,增長了很多知識。在我印象中,徐邦達身體很瘦弱,但精力充沛。記得北海旁邊有一個小鋪,飯菜真好,我們就經常去那里吃飯,打打牙祭,聊聊天,我沒多少錢,都是徐邦達他們掏錢。有一天徐邦達特別高興,收了一件黃庭堅的作品,名字我記不清了,但大家都說“不得了了”,于是就又吃了一頓。
經過一段時期,征集、捐獻積累了很多好東西,每登記入冊一批,就送到故宮一批。于是,1953年決定在故宮搞繪畫館,1955年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故宮開辦的第一個專題展館,在籌備、建立、陳列過程中,鄭振鐸、張絎和徐邦達是主力,做了很多工作,可謂功不可沒。這期間,為充實業務單位,徐邦達和一些同志被調到故宮工作,我們雖然不在一起了,但我經常到故宮去,和他見面的機會也還很多。應該說,通過這些工作,在實踐中見的東西多了,徐邦達的書畫鑒定功力就又豐富了,他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1981年,國家文物局決定由我出面組織成立全國書畫鑒定小組,這個小組集中了徐邦達、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劉九庵、傅熙年6位專家,我給他們做組織、協調和服務工作。我們計劃每年上下半年各3個月,到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和部分私人藏家那里鑒定書畫作品,設定了3個任務:鑒定、傳承、出版。這是一項空前絕后的很了不起的工程,一下就搞了8年,發現了不少好東西,更摸清了全國書畫的家底。在這8年中,每年至少有半年我和徐邦達是在一塊兒的,這段時間,大家在一起交流,雖然很勞累,但工作得非常愉快。通過鑒定、記錄、拍照等工作,最終落實了目錄、圖目、精品錄3本書,由于出版工作是在20年后才全部完成,其間因許多事情我和徐邦達還是會經常見面。
聽聞徐邦達去世的消息我很難受,我們曾經在一起做了這么些事情。當年的七人小組,現在只剩下我和傅熙年了,他這一走,老一代人幾乎已經沒有了。但愿,念往事,憶故友。(本報記者云菲采訪整理)
(編輯:曉婧)
· | 徐邦達入土為安 |
· | 中國文聯榮譽委員、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辭世 |
· | 為先賢造像向大師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