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潛力如何轉化為產業實力?
2月15日,《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外發布。對于中國文化產業的當前態勢和未來發展,曾擔任《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主編、對文化產業深研多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從全球化視野出發,在文化消費、產業規劃及內容創新方面提出了諸多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和思路。
游客在751北京時尚設計廣場的荷蘭設計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文化不“虛”,能帶來真金白銀】
“眼下,文化與我們的日常消費活動越來越緊密了,我發現我家烤面包機都能烤出Kitty貓圖案的面包。不只看電影是文化消費,穿品牌衣服也算文化消費,甚至吃飯也可以稱為文化消費,比如找一個老字號飯館,或在一個有古典風格的飯店吃飯,這些都帶有一定的文化感和文化消費特征。”張曉明說,文化消費的概念越來越寬泛了,既包括文化產品的消費,同時也包含帶有文化符號的功能性產品的消費。業界曾分析,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達到4萬億元以上,但我們現在只實現了1萬億元左右,因而,未來中國的文化消費還有巨大的釋放空間。
如此,從文化消費品提供者的角度看,就要從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中發現新機遇。事實證明,文化產業可以和其他產業廣泛滲透,在功能和創意設計上相互結合,比如將服裝業轉變為服裝設計業,將建筑業轉變為建筑設計業,將農業轉變為農業觀光業等。我國第一家動漫類上市公司奧飛動漫公司前身是一個玩具廠家。“動漫與玩具相結合,可以讓動漫的成本轉移為玩具的廣告成本,這對動漫企業和玩具制造企業來說都是較好的盈利模式。文化不‘虛’,是能帶來真金白銀的東西。”張曉明分析說,受歡迎的文化符號把越來越多的消費品變成載體,甚至成為這些消費品的價值主體。比如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鴨,日本的Kitty貓,正在通過形象授權從世界市場獲得高額利潤。這也給我們新的啟示: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低技術和低文化附加值的“中國制造”,有必要漸漸進化為高技術和高文化附加值的“中國創造”。誠如張曉明所言:“從國際層面看,我們現在是文化產品制造大國,但原創力不足,并非文化產品內容的創造大國。不過,‘中國制造’也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我們必須加入國際分工,進入國際循環,才能夠逐步地在文化產業全球性分工鏈條上一步一步提升?!?/p>
【地方文化產業不能“抽象派”】
“‘高技術’和‘高情感’相融合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消費趨勢,就拿全世界頂級奢侈品來說,大多就是手工制品?!睆垥悦髡f,并不是中國的所有地方都適合采用高技術裝備的文化產業模式,那些產自鄉村或不發達地區、創意設計投入很高、富含民族文化符號、勞動密集程度高但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工藝類產品,一經復興潛力巨大,反而可以形成相當大的出口規模。在張曉明看來,中國不同地區及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也可以變成一種合作共贏的局面,從而在全國“一盤棋”上實現跨越式發展。比如讓東部的產業能力和西部的資源潛力相結合——我國東部具有強大的資源開發和創新能力,與西部豐厚的文化資源相結合,就有可能創造出基于我國豐富民族民間文化傳統的文化產品。此外,還可以將東部的市場活力與中部的產業潛力相結合——我國東部地區有發育良好的市場經濟體系,而中西部地區的產業不發達主要原因在于市場發育不好,因此東部地區的文化產業在經過了市場洗禮后,若以成熟的資本運作進入中西部產業領域,可能會迅速提升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產業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中國許多地方的文化產業園區盲目開建,同質化現象嚴重,在產業項目、文化內容以及載體建設上大同小異,甚至在很多北方城市都能看到人造的周莊和烏鎮。而遍布全國的名人故里之爭,幾乎都盤算著借思古懷舊、名人資源來發展地方旅游文化經濟,這不可避免地造成各種重復建設,也讓人感嘆這般文化消費品供應者缺乏真正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得產業活力略顯枯竭。對此,張曉明認為,各地對文化產業的重視是好事,但在規劃文化產業園區時得避免同質化,要突出地方資源稟賦的優勢,因地制宜地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在張曉明看來,西安曲江的大唐芙蓉園是成功的,它把歷史文化資源、地產及文化園區的開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
文化產業的發展依賴于原創內容。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內容創作資源,許多國家都很重視整理文化遺產,以便從傳統中獲得新的靈感。由于電腦和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此外,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創新性開發也被看作是建設性的保護?!皬馁Y源潛力走向產業實力的關鍵性環節就是開發與創新。否則,文化資源大國也可能成為文化產業小國。”張曉明指出,我國應對國際性不對稱競爭局面的“重要一招”,即是增強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創新能力。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