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祝福》:用魯鎮上的人“講”故事
用魯鎮上的人“講”故事——歌劇《祝福》創作心得
王延松說《祝福》 甘源 攝
中國歌劇要表達民族情感,展示風土人情。從小說《祝福》到歌劇《祝福》,有文本語匯與歌劇演出形式相結合的問題。歌劇《祝福》的文本,包含了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設計,借鑒了戲曲《祥林嫂》以一人一事為中心展開劇情的傳統敘事方法,又兼顧到西方歌劇擅長發揮獨唱、重唱、合唱的形式美特征。
導演歌劇《祝福》,我的關鍵,是用音樂敘事。開始的時候,序曲、福了歌、逃婚到魯府,劇本的結構有些脫節。這樣的敘事方式對觀眾而言是四個開頭,比較混亂。如果把序曲變序幕,合唱寫入序曲里面,形成只有樂器演奏,沒有畫面和聲音的形式,那么,序曲可以看做是魯鎮上每一個人的聲音。從而再引出逃婚,情節上干干凈凈毫不拖沓。
歌劇《祝福》來自魯迅鄉土文學名篇,使出場者變成“魯鎮上的人”,用“魯鎮上的人講故事,魯鎮上的人演故事”就是我導演歌劇《祝福》的總格局。我用“魯鎮上的人”把原來沒有敘事功能的序曲改成現在的“序幕”,再在腰部“重回魯府”和尾聲“天問”共三處整合出此劇敘事邏輯的完整性。這是建立演出藝術完整性的關鍵。我認為,演出藝術完整性是歌劇的最高境界,而不在于一兩首好聽的唱段(固然也重要)。這是我一貫的戲劇主張。
必須讀魯迅,從根源上了解這部戲的核心。鼓勵演員逐漸變成魯鎮上的人,把魯鎮作為敘事的重要條件和手段,即所謂“魯鎮上的人講故事,魯鎮上的人演故事”。
除此之外,我對演員的演唱有新的歌劇“演”與“唱”關系的處理,演與唱為一體的表演觀念,“演是為了唱,唱是為了演”,就是要用音符塑造人物形象,沒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故事就是扁平的。用音樂敘事,貫穿歌劇《祝福》的排練始終,就是用好“魯鎮上的人”。用音樂敘事,構建歌劇《祝福》的演出形象,就是演好“魯鎮上的人”。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