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好萊虎”更兇猛,中國電影怎么辦?
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從今年起,中國引進好萊塢分賬大片將由20部增加到34部,美方票房分賬比例也將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另據了解,此協議即時生效,并未給中國電影留下足夠的“緩沖期”。面對“來勢洶洶”的“好萊虎”,中國電影是否做好了準備,又該如何應對?本報專訪了尹力、周星、陳宇和陳國偉4位電影業內人士,并集納眾多電影界人士的“微觀點”,讓他們為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的發展出謀獻策。 ——編者
【創作者說】
正視好萊塢的“海外擴張”
□ 尹力(中國影協副主席、導演)
從加入WTO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已經把國產電影放到了與好萊塢強大對手正面競爭的平臺上。更多的好萊塢電影涌入中國影院的這一天是遲早要到來的。電影全面產業化以來,國產電影的快速發展是跟國家不斷出臺的保護民族電影的政策、中國電影人的不懈努力、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支持分不開的。然而,我們真的已經能與好萊塢電影相抗衡了嗎?盡管從數字上看,近幾年國產片的票房收入與進口片相比一直略占上風,但我們不應該忽略雙方數量上的差別——以去年為例,20多部公映的進口片就獲得了中國電影市場46.39%的票房份額,而500多部國產片僅僅分得了53.61%的票房份額(當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沒能進入影院)。
我們怎樣才能跟強大的好萊塢電影帝國相抗爭?堅定不移地堅持產業路線,遵循即將出臺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讓中國電影的制作和發行始終能在法治的框架下良性運轉,是我們將民族電影發揚光大的最佳途徑。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從整體上看是喜憂參半的。一方面我們的觀眾能與全球觀眾同步觀看更多的好萊塢大片,一方面國產電影也將面臨空前激烈的競爭。這對國產電影將產生多大程度的沖擊?現在還不好說。我想,在國家層面上,還是要制定一些保護措施和激勵機制。而在創作層面上,除了繼續擴大電影產量之外,國產電影的內容和題材也要不斷進行拓展,中國電影人應當在影片中真正展示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創作出貼近當下熱點、與觀眾息息相關的現實主義力作,這才是中國電影對抗好萊塢的應行之道。
此外,好萊塢電影的“海外擴張”也值得我們深思。好萊塢六大公司一年大約拍攝150部電影,每部電影的制作成本平均是6000萬美元,宣發費用是4000萬美元,如此高昂的成本,僅靠北美市場肯定是無法回收的,因此好萊塢電影十分重視海外票房。好萊塢電影在海外上映,一方面能夠獲得高額的票房收入,一方面也能將美國的主流價值觀輸出到世界各個國家,可謂一舉兩得。中國電影要真正強大起來,一定要盡力“走出去”。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去”?我想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不應是技術、宣傳、包裝問題,而是要回歸到藝術本體中去,實打實地制作出一批藝術質量過硬的電影佳作,這樣才能行之有效地讓中國電影“走出去”。
(本報記者李博采訪整理)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