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突破幾十年不變舊模式的新試驗——略窺中央音樂學院“BOB計劃”
掌中微勾的指尖,跳躍在四弦之間,時而行云流水,時而鏗鏘頓挫,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橫掃六合、氣吞山河摧枯拉朽的史詩場面就在“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般嫻熟彈撥技藝中重現……在日前中央音樂學院首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發布暨入選者音樂會上,一曲琵琶獨奏《秦俑》,讓屏息側耳的觀眾領略了“民樂之王”琵琶的絕美……不獨這一曲,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勃拉姆斯等先輩的經典曲目,被入選的鋼琴、小提琴、中提琴、二胡、巴松等不同專業的“90后”人才團隊精彩演繹著。青澀面龐和精湛技藝之間的強烈反差,讓人們從中望見了青年人才帶來的中國音樂發展的又一縷曙光。而這均得益于一個名為“BOB計劃”的實施。
“這些學生在學校里從來都是光彩照人的,是被公認的好學生。只是原來沒有一種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幫扶來支持他們,這些‘金子’才被埋在了‘沙子’里。”談及首批“BOB計劃”入選的12名拔尖人才,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難掩自豪與興奮。他說,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部署,去年國家決定在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作為全國240多個試點單位中唯一一所藝術類院校,中央音樂學院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探索藝術類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模式”在今年獲得了國家批復。
作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項目,中央音樂學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即“BOB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是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支持下,學院各學科專家共同研究開創的本科人才培養新模式。“BOB”為“Best of best”的縮寫,意在從學院優秀的學生中,優中選優,培養國內、國際一流的音樂人才。為了更好地開展此項工作,學院對納入計劃的優秀學生設置了新的教學管理體系,通過專項經費支持、革新培養模式、明確培養目標,以探索培養卓越音樂人才的新思路。一條為拔尖人才迅速成長的“高速公路”就此在中國最高音樂人才培養學府鋪就。
周海宏介紹,在該計劃獲得審批后,執行層面非常嚴格。要經院系等層層選拔,確定入選者。但選拔的標準卻并不復雜,“我們就是本著簡單的寧缺勿濫原則,只要最好的。”選拔時并不考慮專業分布平衡等問題,只看學生的專業水平,從優入選。“小提琴人才多,首批就入選了3個,但有的專業也許一個也沒有,我們目的就是要把學生的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出來。”周海宏說。
“計劃”采用了比常規培養模式更靈活寬松的學分制的管理方式。學生要在規定學制內完成本專業教學方案規定的各類學分,可在任何一學期期末考試前自行申報修讀課程的考試,考試通過即給學分。“在原有的培養方案中,學生必須以學校排定的課程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如果學生要參加比賽,參賽這段時間全算曠課,請假超過規定時限就不能參加考試,也就沒有學分,畢不了業。入選‘計劃’的學生可以自主決定哪年學什么課,甚至可以不上課直接申請考試,只要通過就能得到文憑。”周海宏說。“計劃”取消常規藝術實踐要求。演奏專業學生每學期舉辦不少于1場獨奏(唱)音樂會,且每學期曲目不得重復。“我們要求他們每學期拿下來一套音樂會曲目,這是對能力的挑戰,很多學生不敢報名可能就是因為此。”入選者要在每學期開學匯報音樂會成果,畢業(結項)時須提交不少于正式出版,或達到正式制作規格的一張個人演奏(唱)專輯的CD或DVD。
一批優秀的人才在學院為他們鋪就的成才“高速公路”上將迅速成長,這是否意味著大部分在常規培養模式下的學生注定要因此被拉開距離呢?周海宏坦承這確實是嚴峻的現實問題。“目前在專業人才成才的培養方面,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僵化的問題,不僅可能不適合拔尖人才的培養,也不適合一般的優秀的學生,但幾十年來一直是這樣。所以如果這種新的培養模式探索成功的話,可能導致我們整個教學方案的進一步調整。”
周海宏透露,下一步他們的“計劃”將向更低年齡段傾斜,希望從附中中選拔,把學苗層次再降低一級。目前“計劃”納入的全部是一到三年級本科生,且僅限于表演專業。因為長期教學證明,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兩個特點:一方面,與作曲、理論研究等專業都需要在時間積累中才能逐漸顯露專業水平不同,表演專業成才比較早,很小年紀就能脫穎而出,且成績比較顯著。另一方面,表演專業好壞優劣與其他專業比較起來也比較清晰,識別度更高一些。除聲樂人才成才較晚,大多數學生在本科生階段就應該充分顯露才華。
周海宏直言,目前“計劃”最大困難是經費方面。“我們預計給予每位學生每年5萬元的經費支持,用于鼓勵他們參加比賽、大師班、巡演及短期國外學習,僅靠院里能力畢竟有限。希望能獲得國家和有關方面資金方面的支持,以擴大‘計劃’的支持范圍。”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