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劇協、寧夏文旅廳、寧夏文聯主辦,《劇本》編輯部承辦的中國劇協“戲劇文學講師團”成立暨“我們的山河故事”曹禺戲劇文學獎獲獎劇作家寧夏行采風活動舉辦。首批27位歷屆曹禺戲劇文學獎獲得者受聘為講師團講師,活動期間,通過開展講座為寧夏當地戲劇從業者全方位、多角度傳授戲劇創作經驗;通過調研、采風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過座談交流凝聚創作隊伍,為青年劇作家傳道解惑。
“戲劇文學講師團”旨在充分發揮中國劇協的專業優勢和組織優勢,發掘、培養優秀戲劇文學創作者,擴大曹禺戲劇文學獎的影響和價值。正如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所說,只有從戲劇創作的第一個環節開始,真正重視劇本創作人才培養,建設起一支戲劇文學隊伍,搭建更好、更高的平臺,才能真正推動戲劇創作的繁榮。
維護劇作家的尊嚴,維護戲劇文學的尊嚴,就是維護戲劇的尊嚴
活動期間,陳涌泉在為戲劇從業者授課時指出,“戲劇文學是文學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舞臺藝術的堅固基石,劇作家是賦予舞臺藝術靈魂和力量的關鍵。我們強調戲劇文學,強調尊重劇作家,就是要讓全體戲劇工作者明白,維護劇作家的尊嚴,維護戲劇文學的尊嚴,就是維護戲劇的尊嚴,最終也是維護每一個戲劇工作者的尊嚴。”他的話引發劇作家強烈共鳴。
中國劇協副主席、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此次受聘為講師團團長。在他看來,中國戲劇是表演藝術,表演藝術的基礎是文學,戲劇文學創作是整個戲劇的基礎。“梅花獎藝術團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劇文學講師團’的成立將與其一起成為中國劇協的雙翼,助推中國戲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
“柳子戲《老青天》上演后,劇場效果特別好,非常受歡迎,‘沒想到柳子戲這么好聽這么高雅’成為觀眾觀后的一致感受,一部好戲使劇團有了生氣,有著六百年歷史的老劇種也煥發了新的光彩。”劇作家、山東省劇協原副主席劉桂成認為,好劇本可以救活一個劇團,激活一個老劇種。
在此次“我們的山河故事”——曹禺戲劇文學獎獲獎劇作家寧夏行活動中,講師團劇作家赴閩寧鎮、志輝源石酒莊、賀蘭山等地調研、采風——在志輝源石酒莊習近平總書記“駐足點”和閩寧鎮鎮史館參觀、學習;深入基層,體驗寧夏經濟與文旅事業的融合發展成果;置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穿梭于大漠長河、雄壯山石之間,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
“今天越來越多的劇作家依賴網絡,題材窄化問題明顯,劇作家應既守得住書齋苦吟的寂寞,也要有踏遍祖國山山水水的豪情,帶著才華熱情真正和自然、土地、人民接觸,作品才能更鮮活有生命力。”《劇本》編輯部副主編武丹丹說。
青年劇作家需要在交流碰撞的氛圍中“長戲”
“我1982年獲得全國優秀劇本獎,也就是曹禺戲劇文學獎的前身,此后又三次獲此殊榮。每次獲獎,都給了我繼續創作的信心和動力,也使我經歷了對戲劇由淡然到敬畏、由膚淺到深入、由被動到主動、由心不在焉到情有獨鐘的創作過程的變化。”首屆曹禺戲劇文學獎獲得者、劇作家、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主任唐棟感慨,剛寫戲不久不太自信時是曹禺戲劇文學獎給了自己前行的力量。
的確,在大家看來,劇作家從成長到成名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就如劇作家、河南省劇協原副主席姚金成所說,“僅就技巧門檻和經驗門檻而言,縱使你才華四溢,沒有五六年乃至七八年的實踐磨習和劇場排練觀演的熏陶浸染、經驗積累,也很難登堂入室成為行家里手。”因此更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同行前輩的指導,得到院團的支持、專業獎項的認可乃至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
“我是上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編劇,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創作者的時候,通過中國劇協組織的劇本研討有機會和著名劇作家交流,這是一個‘長戲’的過程,青年劇作家需要在這種氛圍中成長。”劇作家、原總政話劇團藝術指導兼創作室主任李寶群深有感觸地說,自己的話劇《父親》《矸子山的男人女人》都是在劇本研討的過程中得到了劇作家的指導,作品才一步步走向成熟并獲得業界認可。“戲劇文學講師團”正是在有經驗的劇作家和青年劇作家之間搭建了溝通交流的橋梁。
采訪中,講師團劇作家也對青年劇作家培養及戲劇文學創作提出了寶貴建議,并表示將在之后的活動中發揮好講師作用,分享更多實戰經驗。王勇說,講師們要尊重藝術規律和藝術個性,要和青年劇作家去溝通交流碰撞怎樣寫好一部作品。青年劇作家要多讀書,讀書也是一種間接的深扎,間接得到生活的積累;劇作家、原河北省文化廳副廳長孫德民說,戲劇文學創作內容上要鮮活,要有個性和突破創新,要有亮點,要讓觀眾感覺到陌生,當觀眾走出劇場,有些細節會記一輩子;李寶群說,劇本是從生活中打撈出來的,但研究的并不僅僅是生活本身,而是背后的人和他們的心路歷程;唐棟則希望多一些文學刊物刊發劇本,多一些類似曹禺戲劇文學獎這樣的平臺發現肯定青年劇作家,鼓勵他們在戲劇創作這條道路上堅持堅守下去。
27歲的曹禺戲劇文學獎提名作者潘羽昕作為年齡最小的獲獎者參加了此次寧夏行活動,短短幾天卻收獲很多。“有一種找到了組織的感覺,我們很想聽聽老師們在成為劇作家的這條道路上,如何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和自己發聲的途徑,從而讓自己的表達更加堅定、更加擲地有聲。”潘羽昕說。
據了解,下一步,中國劇協將啟動“青年劇作家培養工程”,綜合采取劇本研討、采風創作、結對幫扶、集中培訓等多種方式,助推青年劇作家的成長。創刊700期的《劇本》雜志也將延長服務鏈條,通過新欄目新人佳作以及建立青年劇作家培養名錄等方式發掘并跟蹤幫助更多青年劇作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