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取得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千年夢想,今朝圓夢!”全國政協委員、畫家董希源動情地說,作為文藝工作者,要迎著脫貧攻堅勝利的號角,以實際行動踐行無愧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以更加昂揚的斗志、飽滿的熱情,攻堅克難、奮勇前進,努力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貢獻積極力量。
連日來,文藝界代表委員在全國兩會上回顧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熱議文藝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走出一條手藝脫貧的道路
“有黨的政策、政府的支持,我們才能走出一條手藝脫貧的道路。”回顧起親身走過的脫貧歷程,全國人大代表、彝繡非遺傳承人喬進雙梅說道。前不久,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現場見證了這一偉大時刻的喬進雙梅激動地在微信朋友圈寫道:“榮幸至極,在組織的強有力領導下,能夠有幸參與并分享這一屬于人民群眾勝利的榮耀。”喬進雙梅在曾經的貧困縣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成立了第一個刺繡專業合作社——花間刺繡合作社。幾年來,憑借對彝繡的創新加工和產業經營,合作社已經實現了200多萬元的年營業額。同時,喬進雙梅召集貧困家庭的繡娘加入其中,開展義務培訓,一起生產彝繡服飾和手繡工藝品。2020年年初,馬邊縣達到退出貧困縣標準,退出了貧困縣序列。而也正是憑著手藝脫貧的實踐,喬進雙梅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像喬進雙梅這樣,深扎貧困地區,靠著自己的手藝走上致富道路,同時幫助鄉親們一起脫貧的人有很多。正如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國鳳亂針刺繡研究所藝術總監莫元花所說,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鄉土人才,“他們是‘田秀才’‘土專家’,常年活躍在鄉村生產第一線,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莫元花認為,這些鄉土人才的實踐經驗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實效性,具有可操作、易推廣、見效快的特點,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推廣開來就可能會出現“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富裕一鄉農村”的效應。正是在這些鄉土人才的帶動下,文藝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文藝就是要給人帶來精神勁頭
“去年,山西壽陽一個貧困村的村干部跟我說,村里的鄉親太熱愛晉劇了,太熱愛你們了,能不能來村里給他們演一場。我當即答應了,到村子里給鄉親們演了3場。”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晉劇院藝術總監栗桂蓮詳細地談起了自己到貧困地區演出的見聞:到村子演出期間,她看到當地村民雖然生活艱苦,但精神面貌積極向上,有的戲迷跟她說,“日子比原來好多了,有這么好的政策,這么好的干部,我們不怕苦”。更讓她感動的是,鄉親們特別愛看戲,把演出的戲單都當成寶貝,“演出結束后他們擠到舞臺前,簇擁著不讓我們走,那種渴望、那種高興真的無法形容。”
栗桂蓮去過很多貧困、偏遠地區演出,為當地百姓送上戲曲文化大餐。在這一過程中,她了解到,很多村里以前物質生活貧困、環境臟亂差、鄰里矛盾多,扶貧工作開展起來以后,漸漸地鄰里和睦了,各家各戶打掃得干干凈凈,大家在村干部的帶領下齊心協力解決了很多問題。在這些貧困鄉村演出,村民們總是把最好的飯——炒雞蛋、茴子白、掛面——做給他們。邀請她去壽陽貧困村演出的村干部向她描述了村里規劃的美好遠景,希望他們未來繼續去村里演出。“從古至今,傳統戲曲藝術講的就是一個‘精氣神’,文藝就是要給人帶來精神勁頭。”栗桂蓮說,晉劇在山西基層有特別廣闊的市場,要傳承好這門藝術,“大幕一拉開,就甩起膀子,為需要這股勁頭的人們把晉劇唱起來” 。
全國政協委員、一級導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統籌規劃部主任呂逸濤認為,文藝創作須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文化進步須貼近人民。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值得我們去書寫,有許多平凡而偉大的新時代楷模值得我們去謳歌。我們要用優秀的文藝作品記錄和謳歌新時代,凝聚民族精神力量。
文藝作品要反映脫貧攻堅這個時代主題
“這些年,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深入生活,走向脫貧攻堅的各個戰場,描繪了脫貧攻堅的偉大畫卷,許多作品在全社會產生了強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鳴。”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文藝工作者要堅持深入生活,以更多的視角和更豐富的藝術形式反映脫貧攻堅這個時代主題,使脫貧攻堅偉大精神得以更廣泛的傳播,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創作的作品能夠成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的傳世之作。
用文藝講好脫貧攻堅的故事,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這些年來,一方面我在全國政協、民主黨派的組織下趕赴貧困地區調查研究,為當地群眾脫貧出謀劃策,另一方面我也以文藝工作者的身份為扶貧工作鼓與呼,參與過一些為貧困地區組織的創作演出,感受非常深。”全國政協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建國多次深入貴州、江西等地的貧困地區,見證了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當地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作為見證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文藝工作者,我希望能把這個偉大的成果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增強人們的信心,讓建設美麗鄉村的工作更加有效地開展,脫貧的人群不再返貧,積極地生活、工作,奮發向上踏上鄉村振興的新征程。”張建國說。
莫元花也談到了對鄉村未來發展的思考。她建議,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著眼于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鄉土人才資源開發培養,通過培訓,使農村實用科技人才不斷涌現和成長。“近些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和城市快速建設發展,大量青壯年農民涌向城市務工,農村人才流失比較嚴重,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農業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制約因素。”莫元花表示,應該在政策、資金和項目上積極扶持鄉土人才,有效地激發鄉土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為鄉土人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