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在學科建設上主要以“文科”統稱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等系科,此后分別在1994年和2004年使用“人文社會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統稱。2019年,教育部推出新文科建設,要求“培養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 ,旨在通過發展新興學科以及推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科生態。
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增設“民間文藝學”學科,有助于完善和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學術基礎、教學架構、實踐方法,切實從中國的歷史基礎、社會生態、文化特性出發,深刻把握中國的生活經驗、文化事項、審美心理,深入研究和洞察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規律,綜合借鑒人文社會科學及信息科技等各學科成果,以學科建設為基礎發展相關研究、教育和文化實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文化根基。
“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建設基礎
我國悠久的歷史、遼闊的地域、眾多的民族孕育生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文藝具有鮮明的審美性和深刻的意識形態性,在中國現代化的百年進程中,更成為激發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進取的學術資源,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學術傳統。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民俗現象出發關注民藝價值,20世紀50年代提出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美術等稱謂,到20世紀80年代從理論上確立“中國民藝學”學科,經歷了理論的深化和保護實踐,是植根中國現實并具有中國文化使命的學術研究和建構。
民間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生動載體,是民族的“根”文化,也是現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包含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具有審美和意識形態屬性的多種文藝品類和樣態,與整個民族的歷史發展、生活方式、思維、情感、道德準則以及意識形態、精神文明建設緊密聯系,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建設“民間文藝學”學科,將中國數千年傳承不斷的文化遺產、民間文藝文脈提升到學科層面加以發展,既是借鑒多學科的發展成果,開展系統研究和教育教學,也是從本土生活和文化出發,對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的文化體系、話語體系、知識體系開展學術研究、教育教學并支持實踐發展,從而進一步梳理并明確自身文化傳承創新的基礎和理路,實現民族文化的振興發展。
當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成為國策,推進民間文藝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亟須契合民間文藝構成與內涵的人才支撐和學術支持。重視民間文藝的審美和意識形態屬性,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直接關系到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科教育體系,關系到中國民間文藝的知識傳授、學術研究和相關管理評價,具有現實且長遠的意義。
關于增設“民間文藝學”學科的建議
學科建構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厘定相關知識譜系,并將研究事象提升到原理層面,建構起相應的方法論體系,對于學術發展具有實質性意義。在現有學科門類體系架構中,“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建設可從以下方面推進:
優化學科設置,建議在“藝術學”門類下,設立“民間文藝學”一級學科。可在“藝術學”門類下設立“民間文藝學”一級學科,下設“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學”“民間文藝學理論”3個二級學科,加大基礎學科建設力度。由此進一步明確我國民間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健全和深化中國化、本土化的民間文藝理論和方法體系;建立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深入培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的后備軍;并就我國民間文藝發展的歷史規律和現實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形成民間文藝的理論陣地。
加強教材編纂,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學教材編纂與出版工程”。加強教材編纂是專業人才培養所亟須,也是社會普及教育的需要。以當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求為例,涉及普查、申報、鑒定、評審以及實施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各環節,涉及理論內涵和方法運用,以及借鑒吸收國際有益經驗并在廣泛實踐中進行發展創新等,單一的概論式教學難以滿足相關的人才需求。面向高校人才培養,突破概論體系,結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傳播工程”等加強全面性、代表性、經典性民間文藝作品的傳授傳播,深化對于民間文藝“活態性、生活性、歷史性和文化性”的內涵的闡釋,進一步引導高校學生從歷史傳承上認識民間文藝的生活意義和價值、認識人民的文藝感召力,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生活觀,并學習和拓展田野調查、社會調研的理論和方法,參與民間文藝的保護與發展實踐。
同時,面向中小學少年兒童教育,從“中國民間文藝鄉土教材”編纂計劃做起,成立教材編纂團隊,發掘地方民間文藝特色,充分梳理適合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的民間文藝樣式,編纂體現中華傳統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兒歌、童謠、民間故事等民間文學讀本,編制地方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鄉土教材,探索推進民間文藝進教材、進課堂,加強民間文藝知識普及、民間文藝情感培養。整體上,通過教材出版與傳播,推動建立涵蓋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會傳習的民間文藝國民教育體系。
開展課題攻關,組織“中國民間文藝理論體系”課題研究。建設我國“民間文藝學”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一要從歷史積淀深厚、樣態豐富、且富有時代內涵、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民間文藝出發,深入研究,對中國民間文藝做出深刻有力的理論概括。二要善于將外來理論方法中國化、本土化,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從實際出發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的“民間文藝學”。三要加強相關學科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借鑒。民間文藝主要是集體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以社會生活為基礎,而且涉及不同門類樣式,要從多種角度去加以研究,相關學科的理論探索闡發等都有匯通之處。四要加強歷史、原理、評論及方法等不同層次的系統化研究。既要有作品的、事象的歷史研究與文藝評論,也要探討文藝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觀念變遷,要有科學的方法論總結和哲學層次的理論建構。
加強社會服務,組建“中國民間文藝資源創新與轉化智庫”。貫徹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重要部署,組建“中國民間文藝資源創新與轉化智庫”,就民間文藝資源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創新轉化及涉及的文化事業和相關產業發展等開展針對性、前瞻性、儲備性的政策研究,服務國家文化建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
(潘魯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