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普及教育:要從思想改變起
前幾天,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柳肅的一條微博引來不少討論:“這是巴黎奧塞博物館,我在3小時內至少看見十幾起這樣的場景(指老師帶著學生參觀展覽并講解),而在我們國內的博物館我竟然沒看見過一次,我們的中小學還在砍音體美課程。藝術審美能培養人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性?!?/p>
“我們并不需要從小就培養那么多藝術家,但是需要培養的是孩子們的藝術欣賞能力?!边@是業內人士由衷的感言。據法國文化部統計,20%的在校學生在課外加入到與藝術家會面和其他文化項目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會到附近的博物館進行參觀。而反觀中國的藝術教育,學生們從小學到高中一直被升學壓力所迫,就連上美術課和音樂課的時間都被各種自習和補習擠走,更別提受到專業的“藝術史”教育。
從小時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是基本的要求,但在我們的教育里,美學與藝術教育一向是天平上高高翹起的那一邊。在課業的壓力之下,文化藝術的培養似乎成了紙上談兵。
而在藝術的普及教育以外,各大高校特別是美院的專業美術教育似乎也并不能令人滿意。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員、批評家王端廷說:“中國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所有成功的藝術家都有美院背景,都是從美術學院出來的,但導致他們成功的觀念和語言都不是美院教的。我們的美院到底給學生教了些什么東西?辦美院的意義在哪里?美院確實存在觀念僵化、技術落后的問題,美術教育跟藝術創作有一個巨大的時間差,至少20年以上?!?/p>
美術館 要積極走向公眾視野
在過去,國內大多數美術館都是藝術家自己的圈子,這幾年的免費開放,對于鼓勵公眾走進美術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中國的美術館,依然都很“年輕”這種“年輕”自然是相對的走進公共視野的時間太過年輕。公眾對藝術和對美術館的認知長期以來還是缺失的,這種缺乏需要長期的培養來彌補。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說:“美術館需要具有知識生產的能力,提供好的展覽、教育和互動活動,否則有可能會誤導公眾。從展覽環境、欣賞條件到提供的內容,美術館都需要有專業的展示方式、專業的視覺要求等?!边@幾年,各地的美術館、藝術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家面前,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聞所未聞,更別說前去參觀了。如何策劃好的展覽、如何做好宣傳,成了關鍵問題。而其中,江蘇美術館成為了一個正面例子。
這周,江蘇省美術館迎來了今年第100萬個參觀者。這個數字在全國是遙遙領先的。館長孫曉云說,這個100萬得益于好幾個方面,首先是地理位置,總統府對面、文化一條街、市中心,無論是市民還是游客,都會來參觀;其次得益于江蘇市民本身的文化素質。大家對美術、文化和藝術有自然的熱愛;再次也是源于其提前全國四年免費開放,舉辦吸引人的展覽、組織公共教育活動等。
看歐洲各國藝術教育
法國:
上月,法國文化部宣布了一項關于發展學校藝術教育的計劃。該計劃將把總數約700萬歐元的項目費用用于學生們的藝術實踐、與藝術家會面、參觀博物館和開設藝術創造教育等方面。計劃涵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校園,而根據該項計劃,未來藝術史將納入法國小學至高中的必修科目。
德國:
德國聯邦教育部在2007年下達指令,要求大力發展藝術教育。德國小學每周用5個課時進行音樂和繪畫方面的藝術教育。一般而言,德國小學的課程在下午1時結束,小學生們會用下午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和樂器學習。到了中學階段,學生則可以在德國中學畢業考試時加入薩克斯、小提琴或長笛的特長考核。
意大利:
在意大利,高中之前的藝術教育是義務教育,高中藝術教育每周大約兩小時,包括音樂課、圖形藝術課等,與宗教課一樣作為選修課出現。意大利中小學藝術教育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由學校根據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自行決定,小學和初中的藝術課程不以分數評價,而是由老師寫評語。
隨著基礎藝術教育的缺失,公共教育的重擔更多地由博物館、美術館來承擔。然而,學生們在美術館席地而坐,聽老師授課的場面卻并不多見。
孫曉云(江蘇省美術館館長):
在國外,學校里有規定的歷史和美學課,歷史就是到博物館,美學要到美術館參觀,這是必須的課程。美學教育應該放到和語數外同樣的位置,這需要教育系統的支持。明年省美會繼續在各個方面進行改進。文化發展應該寄希望于兒童和年輕的一代,因為他們是文化發展的新生力量,今年美術館開展的65場公共教育,大多是面向兒童和年輕的一代,希望藝術教育能從孩子抓起。因此,美術館明年這個方面還是會繼續加強并且做得更好。
南京某中學美術教師:
我們學校的小學,每個班一周兩節美術課,一個月一次美術活動,但基本都是應付了事,因為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家長都對此不感興趣,甚至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參加活動而是去語數外的補習班。如果家長有這樣的觀念,孩子是很難培養起對藝術的感知的。
而我教課的高中,基本只有藝考生上美術課。有一次我布置學生以卡通形式畫一個小故事,很多交上來的作業,人物的臉畫的是素描,身子是卡通他們的思維已經完全被困在升學的美術教育中了。現在的教育體系中,沒有意識到藝術和美學所能培養的東西,如果一直在教育中不被重視,局面很難改變。
中國藝術市場這幾年在世界上極速擴張的購買力與創造的各項數字“神話”,讓人不斷感慨“中國實力”,“人氣”爆棚。但另一方面,圈內人士卻說“拍場上年輕人越來越少,見到的總是些熟面孔”、“新人越來越看不懂從而興趣下滑這才是最要命的”。西方普通人的家中都會有幾件藝術品,中國的藝術卻還是“小圈子里的事兒”,在不少人心中,藝術品已經無限近乎于一件單純的商品……市場的火熱與藝術的普及教育,似乎產生了巨大的斷層。那么再縱覽當下國內與西方的美術教育,不得不感嘆,差距遠遠不止十年。
(編輯:黃遠)
· | “經典與風范”藝術邀請展舉辦 |
· | 國內藝術策展需建立游戲規則 |
· | 藝術基金應成為美術館重要資金來源 |
· | 國家畫院“藝術公益大講堂”開講 |
· | 藝術品基金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