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內的工作室:教學的時刻
1976年,紐約藝術贊助人、收藏家艾德尼斯·岡德從《紐約時報》得知,由于劇烈的預算消減,紐約公立中小學的藝術項目已經被取消。為了回應這條新聞,岡德創辦了“學校里的工作室”項目,從1977年執行這個項目開始,已經有約620名職業藝術家(包括麥克阿瑟獎獲得者培本·奧索里奧)進入過教室充當教師,他們為超過800000為紐約學校里的孩子們樹立了榜樣,這些孩子中有百分之90來自低收入家庭。
“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在學校接受藝術教育的權利。”岡德說:“這些項目不是多余的,而是一個既能帶來學術效應也能帶來樂趣的持續的東西。”迄今,工作室已經投資了超過9千萬美元,以服務于超過700各地方的3至23歲不等的孩子,現在,工作室仍然在超過150座公立學校、托兒所、社區組織以及博物館里進行著。
“在藝術中,沒有對錯。”岡德繼續說道:“如果一個孩子做了一個不像另一個孩子的兔子,這不是他的錯。我認為藝術應被當做為了自己而教授,而且它也能夠輕易地與其他學科相聯系起來。它能幫助孩子們學習科學、數學、語言學。”正如她這樣構想,岡德認為藝術家可以直觀的明白宏觀的東西,并卻能夠從給于自己藝術時間與空間的一份穩定的工作中得到好處。
與紐約教育局合作的工作室,首先將藝術家訓練為教師,接著分配給每個學校一些申請人員,讓校長決定是否接受。盡管這個項目資金將百分之80的預算用于行政支援、物資、不斷進行的師資等,它仍然要求參與學校自己完成剩余部分。在早期,岡德建議學校應當有一些財政承擔。
“如果一切都免費,就不會有社會參與了,”岡德解釋道:“學校不會試著去聚集資金并且吸引家長參與進來,或者讓他們的老師明白這個項目有多重要。反之,他們會真正的被這個項目吸引住。”
在項目開始的第一年,工作室在三個學校進行試驗,馬上被學校系統所接納。兩年后,岡德雇傭了湯姆·卡希爾——一位在布魯克林博物館有過豐富執教經驗的藝術家——作為組織的主席以及CEO,卡希爾很快擴大了參與學校以及項目服務的數量。除了向幼兒園到12年級的孩子們提供服務,工作室還積極地向幼兒園之前的兒童、周末工作坊、青少年學徒班、藝術學校考前班、博物館實習的大學生等不同群體提供幫助。
“我們已經發展出專業并綜合的藝術環境,能夠面向各種學校以及各個年齡段的群體。”卡希爾說道。在2004年,他被教育部門邀請,擔任一個旨在創造一系列藝術教育標準的委員會主席。這個叫做“藝術教學藍圖”的計劃,現在已經在紐約公立學校中得以施行。
“工作室已經變為學校雇傭教師的動力。”卡希爾繼續說道,這被認為是當工作室能夠在學校內運行并且建立自己的藝術項目時的一個大的成就。為了實現并支持藝術項目,工作室現在為學校直接雇傭的藝術家輔導員們提供大量專業輔導。
岡德與卡希爾都相信,視覺智力能夠彌散到其他科目以及整個生活中,他們也一直堅持著這一觀點。自從2009年開始,工作室與國際咨詢公司Metis公司一起,研究完整又嚴格的藝術教育對特困城市學校的中心課程有什么影響。通過使用過“藝術教學藍圖”與沒有使用過此計劃的學校的對比,初步研究顯示,這個計劃能夠提高學生的讀寫與數學能力,提高教師對自己工作的滿足感,提高校長關于鼓舞家長參與兒童教育計劃的自覺性。
“創造力與藝術密不可分。”卡希爾說道:“我們知道一旦孩子們思考、回答、要求看藝術作品并描述它的時候,他們就在使用級別更高的思考功能。以上所提的關鍵能力就是我們說的21世紀的勞動力技能。”
(編輯:黃遠)
· | “經典與風范”藝術邀請展舉辦 |
· | 國內藝術策展需建立游戲規則 |
· | 藝術基金應成為美術館重要資金來源 |
· | 國家畫院“藝術公益大講堂”開講 |
· | 藝術品基金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