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戲曲演出的特點和規律
中國戲曲是在民間產生的,同時又是在民俗活動的氛圍中逐步成熟和發展的,鄉村始終是它的主要市場,農民始終是它的主要觀眾群體。在自然地理、經濟文化、觀眾審美意識諸因素的制約下,各地鄉村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演出習俗。這些演出習俗又影響到鄉村演出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形成了不同于城市戲曲演出的特點和規律。
鄉村的文化娛樂生活受農時制約,鄉村演戲呈現季節性,一般集中在春耕之前農歷的正月、二月,麥收之后的六月、七月,秋收之后的九月、十月。北方鄉村由于冬天寒冷,十一月、十二月很少有戲曲演出。南方天氣炎熱,七月、八月也很少有戲曲演出。傳統節日也是我國各地鄉村戲曲演出的旺季。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等許多地方亦有演戲的習俗。如藏族的雪頓節,是藏戲演出最集中的節日。
鄉村戲曲演出與農民的宗教信仰也密切相關。酬神賽會、春祈秋報、紅白喜事,各地鄉村都有演戲的習慣。農民信奉的神靈有山神、土地、財神、灶君、龍王、觀音等。農民的宗教信仰,佛、道、儒的觀念都兼而有之,主要是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鄉村中的廟會戲,最初是出于“酬神”的愿望,但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宗教迷信的色彩越來越淡化,而成為以“娛人”為主的演出。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來,鄉村的廟會戲普遍得到了恢復。
筆者在山西臨縣佛堂峪村看的演出,就有村民“酬神”的意思在內。在戲場的后面,即舞臺的對面,設一個用紅布臨時搭起來的神棚,里面有龍王、二郎神、觀音菩薩、財神、土地神、山神等14個牌位。牌位前供有果品、香燭,由一個記賬先生經管所捐戲資的賬目。筆者見有一老者走來,在神棚供桌前磕了一個頭,但并未捐錢物。聽記賬人說,村民不用現交錢,記一個數,年終結算。我們就此問村里干部對祭祀的看法,村干部無奈地說,不搞這個形式,村里一旦有個天災人禍不好交待。再問看戲的村民信不信神?大家笑笑,沒有一個人肯回答。由此看來,酬神演戲只是鄉村數千年延續下來的一種習俗,不能簡單地看做迷信活動。如果像文化大革命中那樣,把它作為“四舊”破除,就等于剝奪了農民看戲娛樂的權利。故我們在研究民間戲曲的時候,要尊重鄉村延續了幾千年的民風民俗。
在廣大鄉村,還有給逝世的老人送殯和為兒女成親時請民間鼓樂班作場奏樂的習俗。鼓樂班除吹奏民間曲調外,還吹奏戲曲唱腔,有時還有離退休的戲曲演員參加清唱,這也是戲曲延續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形式在山西鄉村普遍存在,上黨地區稱之為“扮代嚎”“鉆喪棚”,晉西呂梁地區稱之為“趕事宴”,參加清唱的人一天有20至30元的收入。筆者的老家在呂梁地區,這兩年回老家探親,曾看到過這種演唱形式。參加演唱的一般都是劇團有演唱功底的主要演員,一生一旦,在胡琴、嗩吶、鼓板、電子琴等混合樂隊的伴奏下清唱戲曲傳統劇目,如《打金枝》等。這些演員既能唱戲曲,又能唱流行歌曲,而且演唱水平較高。無論是辦喪事還是辦喜事,主家請鼓樂主要是圖個吉利熱鬧。遇高齡老者駕鶴西去,當地人認為是一件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故又稱之為喜喪。兒女請鼓樂一方面是為逝去的老人送行,另一方面是代逝去的親人向親朋好友表示酬謝,為大家提供一次觀賞民間藝術的機會,這也是長期形成的民間習俗。這幾年,民間的演戲習俗有了新的發展,商店新開張常常請當地有名的戲曲演員唱一段,筆者在山西晉城市就看到了這種場面。
我國各地鄉鎮都有在固定的時間舉辦商品貿易活動的習俗,農民到市場上買自己需要的生活和生產物資,或出賣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北方稱“趕集”,南方稱“趕墟”。趕集的日子是民間戲班和各種民間藝人行藝的好時機,商家亦常常組織演戲來吸引顧客。新中國成立前,集市貿易中的戲曲演出,一般由當地的商會出面組織,常常將集市貿易與當地大的廟會結合起來,如關帝廟會、財神廟會、城隍廟會等。農民既來燒香許愿或還愿,又來做買賣,還來看戲,一舉多得。故這種廟會演戲的規模都比較大,常常是幾個班社同時演出,唱對臺戲。新中國成立以后,一些廟會因帶有迷信色彩大部分被取締了。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后,隨著鄉村經濟發展,各地政府為了活躍市場經濟,促進商品貿易,增加財政收入,每年都要舉辦一到兩次商品交易會,組織各種民間藝術演出,地方戲是其中的主要節目。筆者在陜西的宜川考察民間戲曲時,正趕上當地舉辦這樣的商品交易會。在縣體育場,既有戲曲,又有電影;既有歌舞,又有魔術雜技,還有各種游戲和許多賣小吃的商販,商攤貨鋪集中在體育場前的一條大街上,游客和觀眾有數萬人,熱鬧非凡。當晚演出的戲曲是蒲劇《薛剛反唐》,盡管天氣已經冷了,但臺下的觀眾還是被唱了幾百年的薛家將不畏權奸、赤膽報國的悲壯故事所吸引。由此可見,古老的戲曲藝術在鄉村還有很大的魅力。
為演戲,各地鄉村都建起了鋼筋水泥新式戲臺或仿古式戲臺,筆者在山西省長子縣下霍村參觀了該村建的3座戲臺。一座建在村民委員會大樓前的廣場上,有兩座建在村外白云山廟前的廣場上。平時演戲在村里的戲臺,白云山廟會時,則請兩個劇團唱對臺戲,可見此地演戲之興盛,農民好戲之強烈。
由此,文化部門應針對鄉村演戲的特點制定滿足基層群眾看戲的政策,戲曲院團也應根據鄉村演出市場的規律安排自己的演出計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更應根據鄉村演戲的習俗保護傳統戲劇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