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思御史》中姚天福與夫人楊氏的舞臺形象 趙明柱 攝
劉文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富有50余年輝煌歷史的山西省晉劇院最近成功創作上演了以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監察御史姚天福事跡為題材的歷史劇《巴爾思御史》,得到觀眾的贊譽和專家學者的認可。
姚天福(公元1229年—1302年),字君祥,山西稷山縣南陽村人。幼讀史書,通明大義。青年時,以過人才學被征召為懷仁縣丞。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經代州太守楊闊闊舉薦為御史臺獄丞。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升任監察御史。姚天福任職期間剛毅正直,不畏強權,多次奏揭皇親國戚的罪行,頗得元世祖忽必烈欣賞。一日,姚天福劾奏宰相阿合馬不法行徑,殿上群臣頓感震驚。忽必烈即召阿合馬對質,姚天福當殿列其罪狀,才念三條,忽必烈就說:“就此三條,已夠斬首,何奈別余?”便當眾賜天福為“巴爾思”。“巴爾思”為蒙古語“老虎”之意。忽必烈將姚天福稱為巴爾思,除了贊揚其不畏權貴的精神外,還有以姚天福這樣一個老虎御史震懾貪官污吏的意思。姚天福曾作過淮西道按察使、山北道按察使、平陽總管、刑部尚書、揚州路總管、真定路總管、參知政事、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等要職。所到之處,興利除弊,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愛戴。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正月,姚天福病逝大都,享年73歲。朝廷贈授其正奉大夫,追封平郡公,謚號忠肅。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三月,惠宗又為天福樹神道碑一通,高4米,重10噸,詔命翰林學士虞集撰文,刻寫天福事跡五千言于碑上。此碑現存于稷山博物館。《元史·姚天福傳》稱其事跡可與宋代包拯媲美。《新元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八十一亦稱:“漢之汲黯,宋之包拯,元之姚天福,所謂邦之司直者也。”但因種種原因,姚天福的影響遠不如包拯。
山西省晉劇院的藝術家將姚天福的事跡搬上戲曲舞臺,既具有歷史、現實膽識,又具有藝術慧眼。姚天福是元代反腐倡廉的清官,為元初的吏治做出杰出貢獻,其人其事可歌可頌;腐敗成為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絆腳石,為改革開放鳴鑼開道,為反腐倡廉提供歷史的借鑒,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以山西代表性劇種創作演出本地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戲劇,具有天時、地理、人和之優勢。著名的劇作家梁波先生深知歷史劇三昧,很巧妙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他沒有按照姚天福的生平事跡結構劇情,而是依據姚天福剛正不阿的性格,圍繞彈劾當朝宰相阿合馬引發的姚天福與其子祖舜、其妻楊氏、其未過門的兒媳秦長娟、其頂頭上司韓中丞的門官之間的矛盾糾葛展開劇情,把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作為全劇的重點,成功地塑造出多個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舞臺藝術形象,充分顯示了戲曲以歌舞演故事、長于抒情、善于寫意的藝術特點。劇中的人物,除了姚天福之外,其他人物如他的夫人、兩個兒子、未過門的兒媳、韓府門官等都是作者虛構的,然而他(她)們作為姚天福彈劾阿合馬過程中最接近、最密切、最能展示姚天福心靈的人物,不僅襯托出姚天福不畏強權、剛正不屈的性格,而且各具性格特點,如秦長娟的剛烈、祖舜的勢利、楊夫人的柔弱、韓府門官的詼諧等,均在戲中得到很好的展現。作為姚天福的對手——阿合馬雖然沒有出場,但通過暗殺姚天福的打手之狠毒、祖舜對他的依附、韓中丞對他的畏懼,使觀眾處處感覺到他的存在。韓中丞也沒有出場,但觀眾依然可以通過他家的門官傳達出他圓滑的性格。劇作家要讓觀眾看到的不是姚天福彈劾阿合馬的故事,而是在觀賞彈劾阿合馬事件背景下一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特寫,這是此劇能成功立在戲曲舞臺上的深厚文學基礎。
晉劇《巴爾思御史》的二度創作也是比較成功的。導演石玉昆先生對全劇清雅意境的把握;音樂設計劉和仁先生對晉劇韻味的咂摸;舞美設計趙國良先生對人物和劇情的烘托等各盡其職,體現了“一棵菜”的精神。劇中的人物,有須生李建清扮演的姚天福、小生樊旭強扮演的祖舜、娃娃生雷永鵬扮演的小小、刀馬旦苗潔扮演的秦長娟、青衣劉建平扮演的楊夫人、花臉金小毅扮演的歐陽坤、丑角郭學富扮演的門官等,行當齊全,人才濟濟,充分展示了山西省晉劇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核心傳承單位強大的演出陣容。李建清扮相儒雅,嗓音洪亮,具有丁(果仙)派吐字清晰、韻味醇厚的演唱風格;劉建平扮相清秀,嗓音甜美,具有婉轉柔美的演唱風格;刀馬旦苗潔扮相俊美,出手敏捷,動作利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各展其才,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藝術特長,為此劇的成功上演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作為一部成功上演的原創劇目,可喜可賀。然而,以更高的標準看,我覺著在舞美上還有可改進的地方。如第一場姚天福回京途中馬車的舞臺裝置,顯得有些累贅。坐在車上的姚天福、歐陽坤的表演與衛隊士兵的馬舞表演不統一,破壞了戲曲以演員的歌舞表演反映時空轉換的意境。戲曲舞臺裝置的目的和出發點是輔助演員表演,而不是營造一個生活的真實空間。這是目前許多新編劇目常犯的問題,希望在以后的演出中能得到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