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南溪號子傳唱者僅剩7人
時間:2013年04月01日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黃平 宗河
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重慶黔江南溪號子,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然而,目前能傳唱者僅7人。
“新打沙刀,薄飄哦,和哎。我拿去后砍花也,椒歐?!苯赵谀舷逡黄筒说嘏?,6位村民的吼聲飄蕩在靜寂的山谷上空,久久回蕩。這是南溪號子中的《新打沙刀薄飄飄》,表演者是75歲的胡安祿、68歲的胡興澤等六七十歲的老人?!斑@種號子必須經常練,擱得太久往往會忘掉?!焙d澤說,他們栽秧、挖地、背水時,一般都要吼號子。
南溪號子的雛形為土家族農民在勞動中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后來在代代相傳中逐漸豐富,成為重慶武陵山區獨樹一幟、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態山歌。重慶市黔江區鵝池鎮的南溪村,是南溪號子的發源地和傳承地。據史料記載,南溪號子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在南溪當地廣為傳唱?!拔母铩逼陂g,因吼號子要遭批斗,祖祖輩輩的聲音一下啞了,南溪河兩岸靜寂下來。上世紀80年代初,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時,15位南溪村民被邀請表演南溪號子,南溪河畔才又響起久違的天籟之音。南溪號子最大的特點是多人同時吼,一般不少于7人,人越多效果越好,但現在會唱的人越來越少了。
南溪村有1700多人,近十幾年來,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會吼號子的老人眼看一個個去世,日前南溪村會吼號子的僅7人。為了讓南溪號子能更好地傳承下去,當地非遺保護機構已與7位村民簽訂了傳承協議,鼓勵他們帶徒弟,并發放一定數額的經費。根據協議,7位傳承人每個人要帶出一個徒弟,政府每年將對傳承情況進行驗收、檢查。
(編輯:單鳴)
· | 非遺保護專業走進恭王府現場教學 |
· | 非遺保護要從普及相關知識開始 |
· | 曲種“起死回生”引發非遺保護新思考 |
· | 江西舉辦非遺保護成果展 |
· | 青州市探索非遺保護“一三五”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