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玩具”的老人也寂寞也快樂——記河南省級非遺項目猴加官的代表性傳承人魏義民
魏義民制作的彩繪泥塑
魏義民和他制作的猴加官
許多“80后”在北京逛南鑼鼓巷或是798藝術區時,恐怕總要在賣老玩具的小店里流連許久,鐵皮青蛙、雙面不倒翁娃娃……二三十年前的那些老玩具雖不如今天各種智能化的玩具高端,但它們卻伴隨著一代人走過了許多難忘而快樂的日子。在河南鄭州有這樣一位老人,默默地做了30多年的“老玩具”——猴加官,寂寞并快樂著。老人叫魏義民,他是唯一系統掌握猴加官這一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今年已87歲高齡。
“是來找我的不?”只見魏義民操著濃重的河南口音站在三樓陽臺上朝記者打招呼,老人手里拿著碗筷,嘴里還嚼著飯菜,揮了揮筷子示意記者上樓。魏老的陽臺是整座樓唯一一家沒有封上鋁合金窗的,顯得有點兒空蕩,但懸掛的鳥籠里不時傳出的悅耳鳥鳴,又為整座樓平添了幾分活力。
走進魏老的家,屋內沒有任何裝修,甚至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墻角堆著冬天未燒完的煤塊,小茶幾上擺著老人還沒吃完的午飯——炒過的剩面條。要說魏老家比較新的物件,恐怕就是臥室里剛剛畫好的幾十個猴加官臉譜了。
據民間傳說,猴加官大約在晚清時期產生于河南南陽,是一種泥塑與布藝相結合的塑作玩具。在過去,猴加官應該算一種很奇妙的玩具,一只制作精美的泥猴,手中捧著一個臉譜,運用線的巧妙連接和杠桿原理,使小猴子在左右晃動中不停地把臉譜戴上或取下,泥猴的動作憨態可掬,令人捧腹。取名猴加官其實是為了討口彩,取其諧音“候加官”,寓意著加官封侯、福祿雙全。
魏義民是土生土長的南陽人,在他的童年記憶里,每逢年節時南陽的街頭巷尾總有售賣猴加官玩具的藝人,但由于家庭困難,魏義民兒時并沒有得到一件屬于自己的猴加官。一直到了14歲,他終于獲得家里的允許拜了一名專門制作猴加官的聾啞藝人為師,僅兩年的時間他就掌握了制作猴加官的全部手藝,技藝甚至超越了師父。然而就在魏義民可以一展身手、以藝謀生時,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南陽,兵荒馬亂之際,魏義民無奈地放棄了這門生計。此后魏義民參了軍,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歲月的洗禮讓魏義民從一名手藝人變成了坦克駕駛員。1955年復員轉業后,他被分配到河南省鄭州市公交三公司,成為了一名公交車司機,此后娶妻生子,再未制作過猴加官。
1980年魏義民提前退休,家里生活愈發拮據,在妻子的提醒下,他重新拾起了這門老手藝。魏義民負責制作,由妻子拿去賣。剛開始,魏義民還擔心這個消失了數十年的小玩意是否還有人認識,誰知妻子竟每次都能把做好的猴加官全部賣完。每逢春節廟會,提前趕制的近千件作品也常常被一搶而光。3年的時光里,魏義民一家不僅經濟上寬裕了許多,而且日子過得也十分快樂。然而好景不長,妻子的突然離逝給魏義民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空蕩蕩的屋子里,老人收起了泥,停下了筆?!皼]有人打下手了,我也沒心做了。”魏義民稍稍整理了一下身穿的棉襖,領子和袖口已經磨破了,那還是妻子生前為他縫制的。
2004年河南啟動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一位熱心的鄰居帶著魏義民來到了省民間藝術家學會,看到魏義民做的猴加官時,工作人員當場就吸收魏老為省民間藝術家學會會員。于是老人又一次重拾手藝,獨立制作,并于次年獲得了國家專利。
為了不給兒女添麻煩,魏老一直獨居,每天逛逛菜場、養養花、喂喂鳥則是老人主要的休閑活動,其余的大部分時間就是與紅膠泥和彩繪顏料打交道。除了做猴加官,魏老還會自己創作一些泥塑彩繪作品,比如蛐蛐白菜、京劇人物等。這些作品都是老人的寶貝,每一件都用手紙、塑料袋仔細包上兩層,生怕落了灰或者弄壞了,只有熟人偶爾來拜訪時,老人才會把它們都拿出來展示一下,然后再仔細包好。
2009年猴加官入選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魏義民被評為猴加官的代表性傳承人。在媒體的宣傳下,許多人知道了魏老和猴加官,來魏老家拜訪的人也絡繹不絕?!澳菚r候,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找我,一坐就是一下午,我也不好怠慢他們,就一直陪著?!蔽豪险f。但人們的熱乎勁兒一過,留下的還是老人孤單的堅守。2012年7月,在河南省文化廳、鄭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等單位的幫助下,魏義民正式收兩位年輕人為徒,如今他們已基本掌握了猴加官的制作方法。
隨著天氣漸漸轉暖,魏老又開始準備和泥調色了,“趁著天好,我就每天做一些,到明年春節前,又可以做出許多?!蔽毫x民說。在魏老的家里記者看到了一張2014年鄭州春節廟會的參會通知單,老人擔心自己弄丟了,把它別在了家里特別顯眼的地方。當問及為何這么大年紀還要堅持去廟會時,魏義民突然有些激動:“我是傳承人,是拿著牌子的,我還能動,就會去。”每次趕廟會魏老都要7點鐘從家里出發,提著做好的猴加官,乘一個小時的公交車。有時魏老回到家會累得連飯都不想吃,但是他說自己感覺特別充實,尤其是遇到上了年紀的游人拿著猴加官愛不釋手,甚至激動得說不出話時,他總會覺得很滿足、很開心。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