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比較中再現歷史
在歲時節日民俗研究領域里,青年學者張勃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學界的矚目。繼《中國民俗通志·節日志》和《清明》兩部專著之后,她又推出了《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一書。這是近20年來中國歷史民俗學建構中收獲的一部值得重視的斷代文獻史研究著作。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我國人文學術領域,現正經歷著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第二次西學東漸的浪潮。為了應對西方現代文化的入侵、外來“文化物種”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侵害,“新國學”也在“與西方文化對抗”并“在對抗中自我維護”中日益顯示出強健的勢頭。傳統文化的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浪潮,“民俗熱”的出現,建設中國式的文化學、民俗學意識的增長,“歷史民俗學”的提出和建構,無疑都是這種“在對抗中自我維護”的文化思潮的表現。不管作者寫作之初是怎么想的,筆者讀后,愿意把它納入前述“新國學”的文化思潮之中。或者說,它的意義和影響在于客觀上起著“在對抗中自我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歷史民俗學”作為“學”被提出來,始于1995年5月的“首屆中國民俗論壇”。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程薔向鐘敬文先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歷史民俗學”是否成立?鐘敬文在大會報告《談談民俗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專門以“‘歷史民俗學’的成立”為題進行了回答,肯定并論述了歷史民俗學在民俗學中的支學地位。隨后,一批大致屬于歷史民俗學領域的研究著作應運而生,如程薔、董乃斌的《唐帝國的精神文明》、鐘敬文主編的《中國民俗史》……張勃《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的出版,無疑為尚處在初建時期的我國“歷史民俗學”增添了一塊厚實的磚瓦。
這本書不是歷史民俗學的通論,而是斷代研究,是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的專題研究。作者對明代民俗文獻的立論分析評價,緊緊抓住了中國的歲時民俗書寫傳統和明代社會變化、文化思潮的流向,將明代民俗文獻的撰著置于特定的時代思潮背景下加以論列,避免了見木不見林就事論事的弊端。如果這種治學的方法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力圖在歷史比較中再現歷史。就學術環境而論,明代是一個與前朝,如魏晉唐宋元都大不一樣的時代,商業的發達帶來了社會面貌的巨變,經世致用的理念被更多的士人階層所接受,眼睛向下、通俗寫作、知識傳播成了一時之尚。市民階層成分的擴大、私家編撰者的增多,導致了包括民俗文獻在內的各類文籍撰述在內容、文體等方面的變化。在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中,捕捉到這一文化發展傾向和時代思潮,對于這一時期出現的民俗文獻的總體判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對7種歲時記,如《宛署雜記》等在比較中一一加以論述外,作者還找到多年來被某些學者認為已經失傳的《北京歲華記》的手抄本,并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和論述,這在中國歷史民俗學文獻學的發掘和研究上具有重要貢獻。
我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自古以來有著悠久的歲時民俗記述傳統。在《夏小正》等無數典籍中,記述了大量歲時民俗資料,把有關天、地、人三界的知識統統歸納到一個井然有序的時間序列之中。對明代歲時民俗文獻進行認真的分析和解讀,將有助于對有關的每一種民俗事象的存在狀態、歷史變遷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研究我國數千年以來形成的歲時民俗學術傳統,建立中國的理論民俗學、歷史民俗學也是不可缺少的。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