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農家“燒歲火”
每逢大年三十晚上,閩北光澤縣的農家流行著一種“燒歲火”到天明的守歲習俗,很讓人矚目。
“燒歲火”,土話稱“燜歲火”“燜樹蔸”“燒歲蔸”。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吃過年夜飯后,當地農民家家戶戶將一個準備好的大樹蔸(植物接近根部的莖)擺在廳堂中間地上。樹蔸要曬干,松杉樟檀等樹蔸都可以。在樹蔸周圍架上松光和小木柴,為樹蔸助燃。樹蔸如木炭一樣不會一下燒完,可以慢慢地燜火,慢慢地燃燒。一家人坐在“歲火”周圍,主婦會準備好茶水、瓜子、花生、米糍等放在一旁,大家邊吃東西邊聊天,一家人歡歡樂樂地守歲。到了后半夜,孩子們熬不住會先去睡覺。大人不能睡,要不斷添些小木柴,保證“歲火”一直到天亮不熄。農家人認為“歲火”一旦熄滅,就滅了家中一年的運氣,必須紅紅火火燒到天明才可以。天亮后則放鞭炮、開大門,把喜氣接到家中,這“燒歲火”習俗才算結束。
這個習俗在光澤農家流傳由來已久。相傳很久以前,一位農人拖家帶口來到光澤縣,在一個舉目無親的村莊旁搭了個破茅棚,租種人家的田地過日子。一年到頭拼命地勞作,可交完了租子就所剩無幾。弄得一家人食不果腹,到大年三十這天家里一點糧食也沒有了。看人家家中團圓,酒肉飄香,而自家連年夜飯都沒得吃。破茅屋四面透風,擋不住風寒,肚里沒食,身上沒衣,一家人凍得發抖。于是這位農人就到外面扛了一個老松樹蔸回來,點著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取暖到天明。第二天一大早,農人無奈之下帶著一家人離開了這里,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去開荒種地、打獵度日,日子才慢慢好了起來。為了讓子孫后代不忘當初過年窮苦饑寒的日子,從此每到大年三十晚上,這家人就會在家中廳堂燒樹蔸,取名叫“燒歲火”。一來過年守歲,二來晚上取暖,三來取其“紅火”的吉利,后來就慢慢流傳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解放后,農家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新年更有許多生活的新氣象。但這個古老的習俗仍一直沿襲下來,保留至今,給農家的新年帶來團圓和吉祥。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