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中民風淳厚的侗族薩瑪節
聚居在黔東南的民眾在榕江薩瑪節上勁舞歡歌。
村落中幽深靜謐的薩瑪祠。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被聯合國世界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為全球“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十大圣地之一,因其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古樸的民俗文化至今得以保存。這里眾多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形成了奇特的節日文化。黔東南州每年有民族節日135個,有“百節之州”的美譽。在眾多的節日里,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侗族薩瑪節”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個。
以榕江三寶千戶侗寨為中心的祭薩文化,氣勢恢弘,古老神奇。每年的“侗族薩瑪節”生動地展示著榕江各族民眾的精神風貌、濃郁別致的民族服飾和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靜靜的都柳江繞過三寶侗寨,停靠在江邊的三兩條小木船迎著波浪輕輕搖動。榕樹有情,紛紛垂下枝條,就像伸出雙手撫慰遠行的一江碧水。高高的鼓樓下,侗家女兒齊聲唱著多耶歌,感謝女神薩瑪永世的庇佑……
“小小的祠堂總是被精心選址在村寨的最幽深處,與鼓樓相比,少了高調與張揚,內中供奉著侗族人民心中最大的神‘薩瑪’,侗家人將其膜拜于心,默默伺奉。”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社會學學院院長、貴州省侗學會常務副會長石開忠說,自己從小在侗寨長大,侗族民眾祭拜薩瑪的場景特別莊重肅穆,村子里只有婦女和德高望重的寨老,才可能參加那樣的儀式。
“薩瑪”侗語直譯為大祖母,深意則為至高無上的女神。如今,在貴州境內的榕江、黎平、從江、天柱等縣,一些侗族村寨信仰薩神,每一個村寨都修建有薩瑪圣母祠,每年在特定的時候全村婦女共同祭薩祈福。
這是一種早期社會女性崇拜的文化遺存,千百年來根植于侗族人民的心中。有關薩瑪的傳說有多種版本,其中,女英雄說流傳最廣。那是一個沒有時代背景的悲壯故事,一個名叫杏妮的侗族女性先祖,為了保護族人,征戰中倒在了今天黎平和榕江交界的一個叫弄堂概的地方。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先祖,人們修建村寨前就要在她亡故的地方,取來一捧泥土修建薩壇,才開始修建房屋。侗族古寨規有“未建房屋,先建鼓樓,未建寨門,先設薩壇”的說法。
古樸的祠堂內,薩瑪的化身是一把半開半合的黑色雨傘,立在小屋正中的薩壇上,薩壇由泥土和石塊組成,建壇之初還要埋下捶布的木棰、火鉗、三角架等等生活用品。在石開忠的記憶里,小孩子是不能參與薩瑪祠內的儀式的,但是孩子們卻可以和大人在隨后的慶祝活動中,都有分享相同份量食物的權利。“無論是八十歲高齡,還是身在襁褓,都會在活動中分得數量完全一樣的食物,這是一種原始的平均主義。”
在幾十年前,薩瑪祠由專人看管,平常的日子里,大門緊閉,外人更是絕對不能進入其中。如果寨子里出現雞瘟、豬瘟等特殊事件之后,老人們就會認為,寨子里的薩神已經不在位置上,所以沒能及時保護寨子,需要重新請神歸位。于是,立即會封寨三天,進行掃寨,隆重地祭祀薩瑪,以祈求保佑。“由于外界人員不能參觀,所以很少有這方面的文獻記錄。”
在2012中國榕江薩瑪節開幕式上,每個村寨的代表在看臺上觀看演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身盛裝打扮、手舉黑傘、頭戴紅花的阿婆們,67歲的勝珠就是其中一位。在侗族社會中,她們被稱作“登薩”,是守護薩瑪祠的婦人。勝珠22歲嫁進了榕江古州鎮車江一村,她的婆婆就是一位登薩,歲月流逝,婆婆漸漸老去,她依著舊俗讓媳婦勝珠熟悉并接任這個職位,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
車江一村的薩瑪祠距勝珠家不遠,祠堂外部并沒有特殊裝飾,隱藏在村寨一隅,幽深靜謐,如果不是祠前院門上題著字,路過的外人無從知道祠堂的存在。年邁的勝珠彎著腰,整理著薩壇上的黑傘,傘柄處用侗布包裹著一個人形木偶,那代表著她心中無比崇敬的薩神。
村子里的侗歌隊要去三寶侗寨參加唱歌比賽,勝珠提前來到祠堂內,燒茶敬供,并把供過薩瑪的茶水準備好。不多時,侗歌隊的婦女們裝扮一新,走進祠堂內向勝珠討要茶水喝。據說,只有這樣,才可能在比賽中取得最好的成績。
勝珠開朗健談,她說,守薩瑪祠的人一生都會得到薩瑪的保佑,身體健康。“薩瑪有七姊妹,都是天上放下來的女神,是下來管天下的”。村子里,建鼓樓、買斗牛、架設村前寨后的橋梁……總之與全寨活動有關的重要事件,都要事先去薩壇拜祭,然后才能開展活動,并期待獲得成功。
農歷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勝珠都要打開祠門,燒紙供香敬供,這一切所產生的費用,都由她自己來承擔。平常如果村子里有人來還愿、許愿,就會請她開祠門。幾十年來,她把這個靜靜的庭院,打掃得干干凈凈,手里緊攥著的那把祠堂大門鑰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家族責任。
勝珠的丈夫楊光景年近八旬,因為有病一直癱坐在家里的椅子上,但他親筆在紙上寫了“薩瑪簡介”的文章,給不了解薩瑪的過客看——傳說很久以前,薩瑪帶著子女來到三寶侗寨開荒造田,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所以每個村子都修建有薩瑪祠。“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這個村子的薩瑪祠還有一畝田產,一年的收成歸寨老管理,作為供奉物品的支出。”歪歪斜斜的字,是這位病重老人在病床上,費了很大的勁才完成的工作。
在榕江縣舊州鎮的車江大壩,十個村寨緊緊毗鄰,數十株高大的古榕樹依次聳立在都柳江畔,風景怡人。在車江八村,年近八旬的寨老李長英坐在祠堂外,默默地看著婦女們提著裝有香燭的竹籃前來祭拜。祭薩儀式上,李長英和寨上的幾個老人手握著芭茅草,走在轉寨隊伍前列,芭茅草頂端挽著一個活結。李長英說,那是早年遷徙到貴州,在荊棘迷霧間穿行時,族人用以識別的路標。
如今,祭祀活動還保留著最傳統、最獨特的宰殺祭牲的方式,神秘原始。人們對薩瑪的敬仰,每一處細節都盡可能彰顯出來。除此之外,全寨婦女列隊轉寨則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一項活動,她們不分年長年幼,在祠堂的庭院內,各自采摘一枝四季常青的千年艾,細心戴在發髻一側,然后,所有人緊跟撐著傘的登薩,沿著寨子外圍走上整整一圈。據說,所到之處來年就會得到薩瑪神的庇佑。
長長的隊伍沿著寨邊的小路,在鞭炮聲中緩緩行進,銀佩叮當,祝福聲聲。李長英說,車江八村的薩瑪祠在文革期間被毀,有一戶人家,在原址上喂馬,薩瑪祠被毀幾天后,那戶人家發現那匹馬的眼無緣無故就瞎了。在他們的心目中,要對薩瑪時刻懷著最虔誠的心,而供奉她的祠堂絲毫不能受到褻瀆。“即便是破‘四舊’的年月,人們也是悄悄來祭薩,從未間斷。”祭薩是侗族先祖遺留下來的一段歷史印跡,流傳至今,代代相承。
(編輯:韓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