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娘》改編演出漫議
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的京劇,如何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京劇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面臨的一個課題。根據(jù)梅派名劇《生死恨》改編的京劇《韓玉娘》,作為梅派弟子董圓圓“意緣情圓”專場演出的壓軸大戲,去夏在梅蘭芳大劇院與戲迷見面,又參加了國家院團2012年優(yōu)秀劇目展演和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榮獲諸多獎項,好評如潮。
《生死恨》初稿是齊如山據(jù)明代董應翰傳奇《易鞋記》改編——北宋末年,戰(zhàn)亂中淪落金邦為家奴的青年男女程鵬舉與韓玉娘結為夫妻,經過離散和艱辛,飽受流離坎坷之苦而大團圓。梅蘭芳提出建議,為表現(xiàn)當時抗敵救亡,改變初稿團圓結局,增加生離死別的悲劇效果。許姬傳據(jù)此改寫劇本,姚玉芙把劇名改定成《生死恨》。梅蘭芳與徐蘭沅、王少卿共同創(chuàng)制了劇中男女主人公的新腔。1934年2月,該劇在上海天蟾舞臺首演,梅蘭芳扮韓玉娘,姜妙香扮程鵬舉,連演三天,后又轉到南京大華戲院連演三天。
《生死恨》原十九場,演出時間近六個小時,雖然后來改為十八場、十六場演出,但仍需五個小時左右。1936年以后,該劇較少全本演出。李瑞環(huán)出于對京劇的無比熱愛,花了兩年多時間,先后十易其稿,將原來十九場和十六場兩個版本,改編為六場,易名為《韓玉娘》重新搬上舞臺,獲得當今觀眾認可,成為“推陳出新”的成功實踐。
《韓玉娘》改編的成功首先在以當今京劇審美視角關注人物命運,注重人物情感表達,著重描繪韓玉娘在戰(zhàn)亂之中孤苦掙扎的人生歷程和心理感受,展現(xiàn)她在追求光明未來與理想愛情過程中的執(zhí)著,謳歌一對亂世情侶至死不渝的深摯愛情,從而突出了韓玉娘善良美好的女性形象。
在突出主人公形象同時,刪減了原劇諸多人物如宋將宗澤、金帥張萬戶、管家二老爺、部將哈須龍、黑須虎等,同時刪減改編了諸多情節(jié),既刪除了十九場本的前九場,又對后十場有諸多改動,使情節(jié)更緊湊,完全圍繞韓玉娘的個人命運進行取舍,刪除枝蔓,全劇故事情節(jié)更加集中。
這些刪減和改編,使全劇更合情理。例如原劇第十場中老商人瞿士錫因老妻下世,膝下無兒女,有意再娶一房,而花五十兩銀子買了韓玉娘。韓玉娘跪哭,告之已與程鵬舉成婚的實情,瞿老丈馬上送她去尼姑庵為尼。而改編本隱去瞿老丈,以瞿老妻和氏出場,韓玉娘在告知實情中,講敘自己的遭遇,不僅彌補了刪去九場中與韓玉娘有關的內容,而且也展現(xiàn)了和氏善良的心地和韓玉娘剛強的個性。
在《韓玉娘》改編本中,還圍繞韓玉娘的命運,增添了一些有助于凸顯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內容,進而突出了劇作的文化精神與思想內涵。第三場一開場便是玉娘趕路逃難的場面,十二句的大段唱腔表現(xiàn)了韓玉娘匆忙逃出尼姑庵,倉促奔波,極度驚恐,異常凄苦,卻又滿懷希冀逃回南宋的行路旅途,很適合載歌載舞的身段表演,而原劇只是第十二場最后兩句西皮流水板。第六場增加了韓玉娘、程鵬舉生離死別之際的六段對唱,比原劇更具藝術感染力。
《韓玉娘》改編本基本保留了男女主人公的個性及命運,并保留了原劇幾個精華唱段。如第五場開場與原劇十七場開場完全一樣——韓玉娘內白:天哪,天!想我韓玉娘好命苦哇!緊接內二簧導板:耳邊廂又聽得初更鼓響……完整保留了一更至三更韓玉娘嘆息命運,又于四更夢見程鵬舉升官受賞之后迎接韓玉娘的情景。這是原劇描繪女主人公命運和心理的精彩場面,改編本整體保留,體現(xiàn)了改編者對傳統(tǒng)名劇的尊重與傳承。
《韓玉娘》一劇的導演高牧坤深入研究改編本后,秉承改編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特別強調了內心情感的外化和直入心靈的交流,從人物的唱腔、念白、表演和舞美、燈光、服裝等各方面入手,力爭使舞臺呈現(xiàn)更為精致,聲腔與音樂的銜接更為細膩,人物的塑造更為立體、更為動人心魄。
與此同時,該劇的舞美追求簡潔、清新、淡雅。特別是在戲的結尾處,韓玉娘本應苦盡甘來、真愛夢圓之時,她卻撒手人寰、魂歸渺渺銀河。白玉蘭和并蒂蓮瞬間綻放,以凸顯韓玉娘的美德,并為整出戲增強了中國式悲劇的悲壯情愫。同時,用四片素雅的景片代替老戲中的二道幕,不僅使場與場之間的切換簡潔、干凈,也使戲劇空間的轉換更為流暢,更有機地融于劇情,并符合戲劇節(jié)奏的推進。
《韓玉娘》一劇中的樂隊沒有仿照一般的“大制作”使用雙管樂隊,僅是在普通京劇演出樂隊編制中增加了一把二胡。高牧坤說,在《韓玉娘》之前,梅派戲里從沒出現(xiàn)過“高撥子”這個曲牌,這次為了表現(xiàn)韓玉娘逃難時的驚慌和痛苦,首次用了這個高難度的曲牌。
韓玉娘的扮演者董圓圓是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得意門生,扮相端莊秀麗,嗓音高亮圓潤,唱腔婉轉優(yōu)雅,藝術領悟力和表現(xiàn)力很強。董圓圓認為:“改編后的本子演起來就順得多,韓玉娘愛國、重情守義、堅貞賢惠的品格被鮮明地立了起來,形象也符合梅派的定位,并為程鵬舉增寫了思念韓玉娘的西皮唱段,體現(xiàn)了他有情有義的本真。更可貴的是,這版劇本保留了梅派的經典唱段。情節(jié)簡潔、緊湊了,人物形象鮮活了,演員的創(chuàng)作空間也就更大了。”
當董圓圓演唱的“西皮”、“二黃”、“高撥子”、“反四平”等唱段時,引來觀眾陣陣喝彩,她的水袖、圓場等程式技巧更是錦上添花。第五場,董圓圓巧妙行腔,如泣如訴地演唱“耳邊廂”及表現(xiàn)一至四更的唱念做舞,表達了韓玉娘的凄楚悲愴,怨而不怒,表達人物心理,成功塑造了韓玉娘這一藝術新形象,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久久回味。
《韓玉娘》的改編演出,為京劇適應新的時代、傳承發(fā)展京劇藝術做了成功的探索。李瑞環(huán)說,“京劇,我主張發(fā)展,但必須建立在繼承的基礎上;京劇也應當改革,但改革是為了使京劇更好,而不能改行、變種。京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無論如何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弄丟弄壞了。”
(作者為戲曲理論家、北京梅蘭芳紀念館館長)
(編輯:韓雪竹)